詩詞鑒賞《兩宋詞·賀鑄·半死桐①》賀 鑄
賀 鑄
重過閶門萬事非②。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后③,頭白鴛鴦失伴飛。原上草,露初晞④。舊棲新垅兩依依⑤。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注釋 ①半死桐:漢枚乘《七發》:“龍門之桐……其根半死半生……斫斬以為琴……飛鳥聞之,翕翼而不能去;野獸聞之,垂耳而不能行……此亦天下之至悲也。”賀鑄以此為調名,突出自己失妻后的悲苦心境。②閶門:故名閶闔門,本為蘇州吳城西門,這里代指蘇州。③梧桐半死:比喻喪偶。白居易《為薛臺悼亡詩》:“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傷神。”④露初晞:比喻死亡。樂府古辭《薤露》:“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晞,干。⑤舊棲:指舊日與妻子共居之房屋。新垅:指亡妻的新墳。
秋山草堂圖(局部) 【元】 王蒙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 《半死桐》(即《鷓鴣天》)是詞人重過蘇州的悼亡之作,大概作于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六月后,至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九月前,詞人為母親服喪,停官閑居蘇州,中間詞人曾北上。其夫人趙氏可能去世于詩人北行前,本篇則作于北行返后,詞中吐露出對亡妻的無盡思念和自己的無窮感傷。
首句寫“重過閶門”頓感萬事皆非,筆法頗與眾不同。許多詩作懷人時常借“物是”來映襯“人非”,如西晉陸機懷念陸云“我履其房,物存人忘,拊膺泣涕,血淚彷徨”(《與弟清河云詩》),南宋陸游《沈園》憶唐婉“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亦是此種感慨。賀鑄暫離蘇州,雖重到之時斯人已逝,但蘇州并沒有滄海桑田的變化,詞人開篇卻著意點出萬事皆非的感受,而不是物是人非的對比,實是為了突出已亡之人在自己心中的重要地位。緊接著“同來何事不同歸”的發問更是寫出了喪妻一事對詞人心靈的震撼。二人當年同到蘇州之時還是伉儷儔侶,哪曾想到今朝的人世永隔! 這讓人難以忍受的心理落差自然會讓詞人對上蒼的安排和命運的捉弄發出疑問。“梧桐”兩句寫詞人與妻子中道分手,未能白頭偕老。梧桐和鴛鴦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是與愛情相關的兩個具有象征性的意象,唐孟郊《烈女操》中就有“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的句子。“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兩句,暗含著昔日相依相伴的幸福與今日的形單影只的凄涼的對比,形象地表現出詞人年老喪偶的凄苦境況。
下片起始三句詞人運用比興手法寫妻子的亡逝。原上青草剛被曬干的露水既是作者留連于妻子新垅旁所見的具有興發作用的景象,也是對妻子剛死不久的貼切且具有傳統文化內蘊的比喻。“舊棲”句巧妙化用晉陶淵明《歸園田居》中“徘徊丘垅間,依依昔人居”的詩句,撫今追昔,把視線從獨對“新垅”的感傷轉到對“舊棲”中生活往事的回憶。
賀鑄妻子雖是宗室之女,但在詞人長期郁郁不得志的人生旅途上,卻是與之同甘共苦、情逾金石的佳偶。賀鑄曾有《問內》一詩,寫到妻子溽夏縫補冬衣的辛勞和遠慮,而本詞更是把妻子“挑燈夜補衣”的勤勞形象與詞人對她的感激和懷念呈現出來,其中暗含著“貧賤夫妻百事哀”的況味。“空床”二句寫詞人空床輾轉無眠,臥聽寒雨敲窗時對妻子的懷念,一句“誰復挑燈夜補衣”寫得哀婉凄絕,讓人潸然淚下。
這首詞寫悼亡之情,沉痛真摯,與晉潘岳的《悼亡》三首、唐元稹《遣悲懷》三首和北宋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等并為悼亡作品中的不朽篇章,尤其結尾二句,“語清而有骨,亦有味”(清陳廷焯《云韶集》卷三),為后世所傳頌。(張艷秋)
集評 清·陳廷焯:“悲惋于直截處見之,當是悼亡作。”(《詞則·別調集》卷一)
俞陛云:“此在悼亡詞中,情文相生……‘鴛鴦’句,與潘安仁詩‘如彼翰林鳥,雙飛一朝只’正同。下闋從‘新垅’、‘舊棲’見意。‘原上草’二句,悲‘新垅’也。‘空床’二句,悲‘舊棲’也。郭頻伽詞‘挑燈影里,還認那人無睡’,宜其撫寒衣而隕涕矣。”(《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鏈接 宋代文化名城——蘇州。蘇州古稱吳、吳都、吳中、東吳、吳門、姑蘇(胥)等,宋時隸屬兩浙路,治吳縣(即今蘇州),徽宗政和三年(1113)時改稱平江府。它位于江南水網地帶,風景秀麗,經濟文化比較發達。郊區農田水利和精耕細作的農耕技術均聞名全國,畝產量高。經濟作物種植和副業生產亦很興盛。蠶絲與太湖洞庭山橘量多質好。絲織、造紙、造船、印刷和工藝美術等手工業相當有名。絲織為農村婦女重要副業。北宋神宗時承天寺所造藏經紙質地堅韌,紙面細潤。當時司庫、郡齋、府縣、書院都刻印過很好的宋版書。近現代聞名于世的蘇繡在宋代已相當成熟,以其精工細致、形象逼真生動而獨樹一幟。不少手工業已從家庭副業演進到專業化生產,城內已形成繡線巷、巾子巷、樂鼓巷、金銀巷等專業坊巷。造船工匠能造大型戰船和漕船。平江府還是當時江南運河航運中心,商業繁榮,米、魚、果、絲、胭脂花粉、金銀首飾、簫管鼓瑟等行遍布全城。北宋熙寧年間商稅額名列全國前茅。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有戶17萬,口數十萬,成為兩浙路僅次于臨安(今浙江杭州)的第二大城市。與臨安同為全國生活水平較高地區,當時已有“上界有天堂,下界有蘇杭”之諺。作為南方重要文化中心,蘇州府學為當時著名的官辦學校,大教育家胡瑗曾在此任教,并創蘇湖教法。還有鶴山、學道等書院,其中鶴山書院為《續文獻通考》所列南宋22所書院之一。人才輩出,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和詩人范成大皆出生于此。全城水巷縱橫,有小橋近400余座(唐以前多木橋,宋代皆易木為石),富水鄉特色。園林優美,后代聞名的滄浪亭、網師園等皆創建于宋代。遺存有不少宋代珍貴文物,如《平江圖》《天文圖》《地理圖》等碑刻、玄妙觀三清殿、北寺塔、瑞光塔、雙塔、云巖寺塔、靈巖寺塔等古建筑。
上一篇:《兩宋詞·吳文英·八聲甘州》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柳永·卜算子》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