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汪藻·點絳唇》汪 藻
汪 藻
新月娟娟①,夜寒江靜山銜斗②。起來搔首③。梅影橫窗瘦。好個霜天④,閑卻傳杯手⑤。君知否。亂鴉啼后。歸興濃于酒。
注釋 ①娟娟:秀媚柔美貌。②山銜斗:山頂與星斗相連。③搔首:以手搔頭,焦急或有所思貌。④霜天:秋天。⑤閑卻:閑置。傳杯:謂宴飲中傳遞酒杯勸酒。
鑒賞 據南宋詞人黃公度《莆陽知嫁翁文集》(卷一一)中詞《點絳唇》黃沃的注釋,“汪藻彥章出守泉南,移知宣城,內不自得,乃賦詞云:‘新月娟娟(略)。’公(按指黃公度)時在泉南簽幕,依韻作此送之”。宋高宗紹興十二年(1142),汪藻由泉南(今屬福建)移知宣城(今屬安徽)時作有本詞,時任泉南簽幕的黃公度依本詞韻和有《點絳唇》(嫩綠嬌紅)相送。其他關于本詞創作原委的解釋都不足采信,學界對此辨之甚詳。
上闋寫早春新寒之夜作者心思煩躁難以入眠,下闋抒發作者厭倦宦海生活,渴望歸隱田園的情懷。上闋首二句領起全篇,點出時空場景,寫月色秀美,夜江寒靜,渲染出孤寂的氛圍。以“娟娟”形容月貌,前人早已寫盡,如唐人岑參“娟娟西江月”(《楊雄草玄臺》),皎然“秋水月娟娟”(《溪上月》),杜牧“月色娟娟當翠樓”(《南樓夜》),北宋賀鑄“堠館娟娟新月,從今夜、與誰同”(《國門東》),但本詞以“娟娟”形容“新月”妙在其中蘊涵和點染著作者苦悶愁緒的心境和平易低沉的色調。然而,月色溶溶清冷,江山寥寥寂寞,遠山與北斗渾然相連,所突出者莫過于清夜之“寒”與“靜”,相應于作者內心之蕭索與孤寂。全詞鋪陳到此處,自然逼出作者的心境。“起來搔首”,可謂心事重重,有難以排遣或難以釋懷之煩悶與焦慮。上闋末句“梅影橫窗瘦”,寫窗橫心意冷,梅影月參差,使得上闋情景交融,意韻幽長而深遠。以早春開花的梅枝月影之蕭疏比喻人之消瘦憔悴貌,可謂得其逼真之神態,張先“雪籠瓊苑梅花瘦”(《偷聲木蘭花》),程垓“人瘦也,比梅花,瘦幾分”(《攤破江城子》)等俱可資參證。而在宋代詞壇,泛泛以花喻人瘦的傳神之作更多,黃庭堅“春未透。花枝瘦。正是愁時候”(《驀山溪·贈衡陽妓陳湘》),謝逸“春困花枝瘦”(《菩薩蠻》),秦湛“春透水波明,寒峭花枝瘦”(《卜算子·春情》),李清照“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等俱是可圈可點之作。
早春幽芳圖 【明】唐寅
上闋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隱約表達出始終糾纏作者的心緒;下闋則情感陡然轉折,作者似乎走出煩擾與糾纏,尋得解脫之道。下闋分兩層:第一層寫作者早春寒夜飲酒的興致,所謂以借酒澆愁尋覓超脫之道;第二層寫作者在烏鴉啼叫天亮時節對歸家田園的終極解脫之道的興致比酒更濃。兩層意思相遞進,結構精巧。下闋首句“好個霜天”,語言通俗簡易,襯托出作者對醉酒忘憂的極高興致。而“君知否”二句,自問自答,流露出作者對宦游沉浮的厭倦,并急切地想傾訴作者終于尋得擺脫苦惱之道的欣喜,清晨亂鴉啼叫之時便是作者永久告別官場污濁之時。
全詞末句歸結到“歸興濃于酒”,完全不同于上闋“夜寒江靜”的低落心情,而是充滿喜悅與暢想,全詞主旨亦盡顯于此。前人多以“濃于酒”形容色調程度、愁緒情感,如“三月寒食時,日色濃于酒”(唐崔道融《春晚》),“浮名浮利濃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唐鄭遨《偶題》),“勸君年少莫游春,暖風遲日濃于酒”(唐韓琮《春愁》),“別離滋味濃于酒”(張耒《秋蕊香》),“擬倩東風浣此情,情更濃于酒”(秦湛《卜算子》),以酒之濃作喻,俱是紛采迭出。
據黃公度所和作者之“短亭回首,不是緣春瘦”(《點絳唇》)句,以及梅枝早春開花的時令暗示,可知本詞上闋的“新月”、下闋的“霜天”“亂鴉”俱是早春寒夜的景致。前人評價“此乃‘月落烏啼霜滿天’景”(明潘游龍《古今詩馀醉》),斷為秋景,純屬是想當然耳,明人臆斷之辭,不足采信。(張偉特)
集評 清·黃蘇:“此首寫在外棲棲不得意,思家之作耳。霜天無酒,落寞可知,寫來卻蘊籍。”(《蓼園詞選》)
鏈接 宋代的大赦。大赦為赦宥種類之一,簡稱“赦”。其赦免通常分兩等:其一遇非常之慶而大赦者,則常赦所不原者皆赦免之;其次赦免除十惡、官吏枉法贓、謀殺、劫殺、故殺罪以外的死刑及死刑以下罪。宋每三年一次南郊大祀,郊必大赦天下。祀禮畢,皇帝御明德門行赦。先由刑部審核京城各司在押獄囚,作好準備。是日皇帝登明德樓就御座,大臣、儀仗隊侍立。百官拜訖,侍臣宣敕。由太常寺官擊鼓集結囚犯。犯人身著鑲有大紅色的黃布衫,戴枷集于樓前。少府監樹金雞竿于樓東南。竿高約十余丈,竿尖系一大木盤,上立金雞,口銜書有“皇帝萬歲”的紅幡。盤底垂四根繩索,雜技藝人攀繩而上,摘取金雞所銜紅幡,先獲者須高呼萬歲。之后,于明德樓上以紅繩系一木鶴,上坐假扮的仙人,手捧皇帝赦書,沿繩而下。赦書被接取后,交通事舍人宣讀。讀畢,依赦開枷釋放囚犯,犯人呼萬歲謝恩,然后百官稱賀。此外,宋還有皇帝即位大赦、改元大赦、生皇子大赦等。
上一篇:《兩宋詞·王安中·點絳唇》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李清照·點絳唇》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