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蘇軾·定風波》蘇 軾
蘇 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①。竹杖芒鞋輕勝馬②。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③。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灑處④。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注釋 ①吟嘯:意態瀟灑,且吟且嘯。吟,吟詠。嘯,長嘯。②芒鞋:草鞋。③料峭:形容春寒。④蕭灑:一本作“蕭瑟”。
仿梅道人山水圖【明】藍瑛
美國私人藏
鑒賞 元豐五年(1082)春,因為黃州東坡的土地過于貧瘠,所以蘇軾準備在比較肥沃的沙湖買田耕作。之前他先去沙湖相田,即實地考察田地,可見他是作了在黃州度過余生的打算。當年正月,作者寫了《江城子》(夢中了了醉中醒)一詞,末句有“吾老矣,寄馀齡”語,可以印證他的這種打算。元豐三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而受到殘酷的政治打擊,僥幸免死之后被貶黃州,過著半流放半軟禁的生活。在這一段經歷中,蘇軾遭受的巨大的苦難,引發了他對仕途、政局的極端失望,也使他對人生的意義進行了深入思考。可貴的是,蘇軾始終沒有被苦難所折服,他雖然需要解脫自己的心靈,但他的辦法不是屈服,不是逃避,而是要樂觀地超越。此時,他內心潛藏的佛、道思想和隱逸情緒劇烈抬頭,幫助他舒緩了疲憊的內心。蘇軾到黃州之后寫過很多探討人生的文章和詩詞,可以這樣說,這段日子蘇軾所寫的詞,沒有一首不是飽含著他這方面的深深思考的。而這些思考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這首非常簡單又非常著名的小詞。
全詞緊扣途中遇雨這樣一件小事,來寫當時的內心感受。篇中的“竹杖芒鞋”“煙雨”“料峭”“斜照”等詞語,既是眼前景物的實寫,又不乏比興、象征的意味,是詞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體驗的外化,也是他此后人生態度的寫照。蘇軾及其詞之所以偉大,不僅是因為他“明月幾時有”的瀟灑,也不僅是因為他“大江東去”的豪邁,更是因為他“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
開篇“莫聽”“何妨”二句形成轉折,在寫景之時便已說盡了全詞的大意,其蘊涵的深意讀者自能心會。“竹杖”三句,由“吟嘯且徐行”發展而來,表面是寫詞人的動作,實際上是在寫一種心態,一種生活。“竹杖芒鞋”是農民的行走工具,馬是官員的坐騎,蘇軾表面上是說,在風雨之中竹杖芒鞋比馬更加輕快,實際上“輕”字有許多潛藏的意思。如果說“馬”是功名富貴的象征,那么此時擺脫了這些束縛的作者,的確感到了輕松。“一蓑煙雨任平生”既可以理解成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原因,也可以理解成是它的結果! 因為有通達的心態,所以能夠從最簡樸的生活中找到極致的快樂,而找到了這樣的快樂又讓心變得更加通達,二者互相促進。下闋寫雨停之后的情景,但蘇軾跳出那些“雨過總會天晴”的論調,得出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結論。雨停之后,清涼的春風吹醒了酒意,前方山頭暖暖斜照的夕陽仿佛在迎接他的歸來。這一幅雨晴斜照圖,算是得到了中國繪畫中最極致的真味。接著“回首”一句,明寫風雨,暗寫人生,自然而然地歸結到最后的結論:“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是一種超越榮辱、得失的曠達心態。
全詞可以說通篇都在議論,可是卻仍然讓我們身臨其境地欣賞到了當時的美妙景色,可見情景交融之巧。蘇軾以議論入詞的作法,此時已爐火純青、巧奪天工。
蘇軾在《東坡志林》里明確記載他自己去沙湖相田、準備買田耕種的過程。我們不知道這次沙湖道中遇雨是在去相田的那時候,還是后來去買田的時候,或者是某天耕種回來的時候。從“同行皆狼狽”來看,很像是最后一種情況。蘇軾跟幾個在沙湖也有田的鄰居一起春耕回來,路過一片樹林時天下起了雨,眾人趕忙狂奔躲雨,只有蘇軾安詳得一路行吟,欣賞著雨色。一會兒雨過天晴,他回頭看看剛才走過的路,會心一笑。這是一個怎樣美妙的事情,這是一幅怎樣美妙的畫卷! 寫出這樣的詞,說明他的心真的已經解脫了,此后蘇軾進入了文學創作最活躍的時期。(姚蘇杰)
集評 清·鄭文焯:“此足證是翁坦蕩之懷,任天而動。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筆直寫胸臆,倚聲能事盡之矣。”(《手批東坡樂府》)
鏈接 詞之曠達風格。“曠達”本是魏晉文人所崇尚的一種任性自適、舉止無檢束的風度。《世說新語·任誕》南朝梁劉孝標注引《文士傳》謂張翰“任性自適,無求當世,時人貴其曠達”。《晉書·裴頠傳》謂:“奉身散其廉操,謂之曠達。”后來文學批評中用以形容風格境界,唐代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就有“曠達”一品。以此品評宋詞,則“曠達”詞風的代表人無疑是蘇軾。蘇詞代表作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境界高曠,情感飄逸,并以理遣情,使自身超越于塵俗之外;本詞則自述“一蓑煙雨任平生”,視人生之途“也無風雨也無晴”,抒寫出一種任天而動的坦蕩之懷。他的多數詞作,都滲透著他性格中“曠達”的因子。宋人評蘇詞,雖未曾使用“曠達”的字樣,但如胡寅所評“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題酒邊詞》),張炎所謂“東坡詞極雅麗舒徐,高出人表”等,都是在描述其“曠達”的風格特征。至晚清陳廷焯以“清超”評蘇詞(《白雨齋詞話》卷八),王國維判定“東坡之詞曠”(《人間詞話》)等等,則已明確地指出蘇詞的主導風格為曠達了。蘇詞的曠達,在宋詞中獨標一格,并影響了同時和后世的若干人,在宋詞和宋以后詞史中形成了重要的風格和流派。(據王兆鵬、劉尊明《宋詞大辭典》)
上一篇:《兩宋詞·蘇軾·定風波》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蘇軾·定風波》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