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
兩岸舟船各背馳,波痕交涉亦難為。
只余鷗鷺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
中原父老莫空談,逢著王人訴不堪。
卻是歸鴻不能語,一年一度到江南。
楊萬里(1124—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水(今江西吉安)人。紹興年間進士,官至太常丞、廣東提點刑獄、尚書左司郎中兼太子侍讀、秘書監。楊萬里關心國家命運和人民生活,主張抗金,秉性剛直,遇事敢言。奸相韓侂胄當國,他拒絕出仕,家居十五年不出,在憂憤中卒歿。楊萬里作詩初學江西派,后學王安石和晚唐詩,詩風轉變,自立門戶,時號“誠齋體”。他從江西詩派的“無一字無來處”的束縛中跳出來,師法自然, “步后園,登古城,采擷杞菊,攀翻花竹,萬象畢來,獻余詩材”,寫出了不少生動自然的好詩,他曾把自己受江西派影響的一千多首詩作燒掉。楊萬里在南宋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人稱南宋四大家。他的詩不堆砌古典,語言通俗明白,風格空靈輕俊,意境新穎可喜。他的追求也帶來了輕俊平易有余,深沉工力不足的缺點。楊萬里工于七絕,以寫景詠物見長。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十二月,金國派遣使者來賀正旦,楊萬里奉派為接伴金國賀正旦使,自杭州經運河入淮,在淮水中流接迎金國來使。淮河向為中原土地上的河流,自紹興十一年(1141)宋金議和以來,竟成了不可逾越的國界。對此,楊萬里感慨萬端,寫成了感懷深沉的四首絕句詩。此處選錄三首。
第一首對于宋朝的國界線不斷南移非常感慨。詩人經洪澤湖進入了淮河,現在得強迫自己認識,這條中原土地上的大河是北方邊塞地域,他為此情緒悲愴。詩人想到,前人每說到塞北時,總以遠到桑乾河為最遠之地,北宋的蘇轍使遼歸宋,遼人送他到桑乾河入宋,可是今天作為塞北之河的桑乾河,已由淮水中流代替了,淮河的主航道就是國界了。詩人以做這樣的“國使”,到這個“國境”,來迎接這樣的“國賓”,感到十分可悲。
第二首寫被金兵占領的土地上人民被拘管,完全沒有自由,這種人為的分裂是反自然之理的。詩的具體寫法很巧妙。淮河因為成了“界河”,人民沒有法自由往來,兩岸的舟船不能相向行駛,只有背向而馳。如果金國的占領者有辦法,該把淮河水從中間分成兩半,叫一河波痕也各呈形狀,互不相同;當然這是做不到的。他們不能限制波浪交涉涌流,卻可以使人民不得交往,所以一水中波痕相接無間,南北方卻被隔絕得難以相通。這里只有鷗鷺是自由無拘的,它們北去南來,自在飛翔。這里發的是含蓄的人不如鳥的感慨。
第三首是寫淪陷區人民的不幸,痛斥南宋偏安的小朝廷。楊萬里作為宋朝特使到了金人占領區,中原遺老紛紛對他傾訴在金人壓迫下不堪忍受的痛苦,詩人以直言相告,你們的訴說是無濟于事的,因為朝廷無意北伐,詩人感到這里的人民不如無語的鴻雁,它們尚能一年飛到南方一次。這里的悲憤和沉痛,深蓄于情事之中,表現上很為自然得體。
上一篇: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柳宗元《別舍弟宗一》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