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蘇軾·滿江紅》蘇 軾
蘇 軾
寄鄂州朱使君壽昌①
江漢西來,高樓下、蒲萄深碧②。猶自帶、岷峨雪浪,錦江春色。君是南山遺愛守③,我為劍外思歸客④。對此間、風物豈無情,殷勤說。江表傳⑤,君休讀。狂處士⑥,真堪惜。空洲對鸚鵡⑦,葦花蕭瑟。不獨笑書生爭底事,曹公黃祖俱飄忽⑧。愿使君、還賦謫仙詩,追黃鶴⑨。
注釋 ①鄂州:今湖北武昌。朱壽昌;蘇軾好友,字康叔,揚州人,曾棄官千里尋母,以孝行聞名。時在知鄂州任上。②高樓:指黃鶴樓。蒲萄深碧:李白《襄陽歌》:“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發醅。”此處也是以葡萄酒的碧色形容江水。③“君是”句:稱贊朱壽昌行仁政于民。南山,《詩經·小雅·南山有臺》一詩小序:“樂得賢也。得賢則能為邦家立太平之基。”遺愛,《左傳·昭公二十年》:“及子產卒,仲尼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這里作者把兩個典故連用,來贊美朱壽昌是行仁政的太守。④劍外:劍閣以南的蜀中地區。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有“劍外忽傳收薊北”句。蘇軾這里指自己身為蜀人而流落異鄉。⑤江表傳:書名,晉虞溥撰,敘述三國史實,已佚。裴松之注《三國志》時曾大量引用。⑥狂處士:指禰衡。⑦“空洲”句:即指鸚鵡洲。⑧“不獨”二句:據《后漢書》《三國志》等記載,禰衡由孔融介紹給曹操,曹操本欲厚待他,但是禰衡對曹操卻非常傲慢無禮,曹操無奈之下只得設法把他介紹給了劉表。劉表一開始也是很看重他,但后來無法忍受他的傲慢,又派給了黃祖,禰衡后被黃祖所殺。歷史上,對“誰該為禰衡的死負責”的爭論一直不斷。這里蘇軾說,歷史已經過去,不必再爭論不休。⑨“愿使君”三句:以李白、崔顥故事勉勵朱壽昌淡忘政治風云,用心文章事業。謫仙,指李白。追黃鶴,崔顥曾題詩黃鶴樓,有“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馀黃鶴樓”句。李白很贊賞崔詩,后有擬作《登金陵鳳凰臺》。
鑒賞 本詞作于元豐四年(1081),是蘇軾遭“烏臺詩案”后含冤被貶黃州的第二年。在黃州的日子是艱苦的,不僅是在經濟上,更是在精神上。幸好蘇軾有仁厚而友好的太守相伴,有舊日的朋友不時問候,貶謫生活才不至于那么難挨。朱壽昌正是蘇軾的舊友,此時任鄂州太守,與黃州隔江相望,兩人經常有書信往來,也有詩詞唱和。蘇軾對這位好友也是推心置腹的,所以他在詞中絲毫不隱瞞自己的心緒,有較多暗諷時事的話。
開篇由寫景引入,“江漢”二句氣勢非常磅礴。長江和漢水從西方浩蕩而來,匯合在鄂州,著名的黃鶴樓屹然臨于其上,俯瞰浩瀚的江水,也俯瞰著千古的興亡。“蒲萄深碧”句用李白詩,寫江水的澄清碧綠,而“猶自帶”二句在顏色之外又給江水增添了許多鄉愁。蘇軾是蜀人,所以他要特別說明江水中帶著他故鄉(峨嵋)的雪水,也帶著他故鄉錦江的春色。這里蘇軾用了“深碧”“雪浪”“錦”等色彩非常鮮艷的詞繪,把江水描寫得格外艷麗、鮮明、醒目。由江水引起鄉思,接著由鄉思進入議論。朱壽昌雖然不是蜀人,但曾在蜀地為官,并且政績卓著,因此蘇軾稱贊他是一個賢能仁慈的太守,也多少含有一點替家鄉父老表達謝意的味道。說自己是“思歸客”,則更直接點明了鄉思的主題。“對此間”三句,由鄉思而轉為對眼前景物的描寫、議論,引起下闋。
下闋直接以議論開篇。“江表傳”“狂處士”二句是概括與黃鶴樓有關的歷史典故,一個“休讀”一個“堪惜”,飽含了作者的感情。不過它們的重心還是在下面“空洲”二句,尤其是一個“空”字。“空洲對鸚鵡”正常的語序應該是“空對鸚鵡洲”,含義與崔顥詩中的“白云千載空悠悠”等相似,是對歷史興替的感慨。作者認為,評論江表傳中所載的歷史也好,嘆息禰衡是否死得值也好,已經不過是歷史而已了。蘇軾得出的結論是“不獨笑書生爭底事”,這里的“笑”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笑禰衡何必去和曹操、黃祖等人爭強,第二層意思是笑現在的我們又何必再去爭論歷史上的是非。或許還有更含蓄的意思,蘇軾是在以禰衡比喻自己和朱壽昌,提醒、勸慰自己和友人,不必去和當權者爭,不要陷在政治的漩渦里。最末三句,是勸解、勉勵朋友,不如把心思放在文章事業上,以留下不朽的作品和名聲。這同樣也是蘇軾的自勉。
整首詞氣勢宏大,結構連貫,思緒清晰,寫景議論結合緊密,絲毫沒有生澀之感。蘇軾寫詞善于加入詩的筆法,善于議論,善于用典,這些特點在本詞中表露無余。短短百余字,幾乎把與黃鶴樓有關的景色、典故寫盡,同時處處包含著對友人的勸慰,文筆之簡練老道,讓人嘆服。(姚蘇杰)
黃鶴樓圖 溥儒
鏈接 岷峨、錦江。都是蘇軾故鄉蜀中的名勝。峨嵋山是岷山一支,長年積雪,入夏冰雪消融成為江水,最終匯入長江。蘇軾《東坡志林》卷四:“臨皋亭下八十數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嵋雪水。”蘇軾是眉山人,刻意指出這點是為了寄托自己的鄉思。錦江是蜀地一江,與其他江匯合后流入長江。它又名流江、汶江,俗名府河,相傳蜀人織錦之后在江里洗滌就會使錦緞色澤鮮艷,故名錦江。古時蜀錦出口是蜀人主要的財富來源,故而蜀人對錦江有著特殊的感情。
上一篇:《兩宋詞·文天祥·滿江紅》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吳潛·滿江紅》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