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戴復古·滿庭芳》戴復古
戴復古
赤壁磯頭①,臨皋亭下②,扁舟兩度經過。江山如畫,風月奈愁何。三國英雄安在,而今但、一目煙波③。風流處④,竹樓無恙,相對有東坡⑤。登臨,還自笑,狂游四海,一向忘家。算天寒路遠,早早歸呵。明日片帆東下,滄洲上、千里蘆花⑥。真堪愛⑦,買魚沽酒⑧,到處聽吳歌⑨。
注釋 ①赤壁:古地名。在今湖北黃州城西北江濱,因山形截然如壁而有赤色,故稱赤壁。磯:水邊突出的巖石或石灘。②臨皋亭:長江邊的一個水驛官亭,在黃州朝宗門外,蘇軾曾在此地居住。③但:只。④風流:遺風、流風余韻。⑤東坡:地名。本為黃州城東的舊營地,蘇軾曾于此開荒植樹,因仰慕白居易在四川忠州東坡躬耕之事,遂名此地為“東坡”。⑥滄洲:濱水的地方。⑦真:實在、的確。⑧沽:買。⑨吳歌:吳地之歌,亦泛指江南民歌。
鑒賞 此詞創作背景無可考。根據內容來看,可能是作者乘船經過黃州附近,見赤壁臨皋以及“東坡”,憶三國、思古人而作,詞中同時還表達了對云游生活以及河川山水的熱愛之情。
上闋寫景,開篇即點出乘船經過的兩處地名:赤壁和臨皋亭。蘇軾有詞《念奴嬌·赤壁懷古》,而臨皋亭則是他曾經居住之地,因此作者大概也由此生發了懷古傷時之情。“江山如畫,風月奈愁何”,縱使有如此美好的景色,也驅不散心頭的愁苦。突然由寫景轉至寫愁,使人有些摸不著頭腦:這愁從何而來?但是緊接著下句,詞人便使這種感嘆有了依托,而不至顯得突兀和單薄:三國英雄如今已不在了,放眼赤壁,歷史的痕跡似乎蕩然無存,只有“一目煙波”。在這里,可以結合戴復古的個人經歷理解詞句背后的感情色彩。戴復古一生雖懷報國之心,卻未人仕途,又逢南宋政府懦弱無能,無心抗金。因此作者時有懷才不遇理想破滅之感嘆。而古往今來,壯志難酬的英雄豪杰也不計其數,即使是三國英雄當時或有所建樹,而今也已是灰飛煙滅了。詞人由此聯想到自己恐怕在百年之后也將湮沒于浩瀚史海之中,于是愁難自已。但是下句詞意又有轉折:蘇軾的流風余韻尚存于這竹樓與東坡之間。可見詞人一方面有入世的想法,另一方面由于長年云游在外,看透了朝廷昏庸,對蘇軾之超脫世外的瀟灑也是十分向往。因此,下闋便轉入對這種出世之樂的描畫。
詞人實際上過著長期漂流在外的生活,漫游于山川之間。“狂游四海,一向忘家”,一個“狂”字,一個“忘”字,表現出了詞人豪放灑脫的氣質,作者既然“忘家”,那自然是連世俗的功名利祿也不在意,而一心追求超然物外的境界與生活。但即便如此,家仍然是一個人最終的歸依,因此“算天寒路遠,早早歸呵”。“滄洲上、千里蘆花”,應是寫家鄉的景色,望不盡的蘆花,營造出的是蒼茫而又曠遠的意境,這與作者所追求的超脫境界極為相符。“真堪愛,買魚沽酒,到處聽吳歌”,這是作者計劃中的隱居生活,既食人間煙火,又不失清逸曠達,安于平凡的田園生活,這與在東坡躬身耕種的蘇軾有幾分相似,大概作者也有效仿前人之心吧!
全詞雄渾豪放,前后呼應,感情線索一脈相承,讀來頗讓人感到流暢而痛快,而詞人灑脫豁達之性情,于字里行間也可窺一斑。(高景行)
后赤壁賦圖(局部) 【宋】喬仲常 美國堪薩斯納爾遜·艾京斯藝術博物館藏
上一篇:《兩宋詞·張镃·滿庭芳》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王沂孫·眉嫵》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