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田為·南柯子》田 為
田 為
春 景
夢怕愁時斷,春從醉里回。凄涼懷抱向誰開。些子清明時候、被鶯催①。柳外都成絮,欄邊半是苔。多情簾燕獨徘徊。依舊滿身花雨、又歸來。
注釋 ①些子:唐宋俗語,少許,一點點,這里指時間短暫。
鑒賞 這是一首抒寫春愁的作品。春愁歷來是中國古代文人說不盡的話題。文人多是心思細膩、敏感多情的。所謂春不愁人人自愁,當自己身懷不遇或感情坎坷之時,外物很容易成為激發詩情、詞情的契機,何況春?春是萬物復蘇,草長鶯飛,欣欣向榮的代名詞,而恰恰是這種生機與蓬勃,容易讓人產生比照遐想,將春的明媚與一己的心懷聯系,從而產生一種更為深邃的憂傷,所有的悲與恨在“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的韶光美景面前都是那樣的脆弱無力,從而深深地扣打著詞人的心扉。萬俟詠《木蘭花慢》中就有“憑畫闌,往往抬頭舉眼,都是春愁”。南唐馮延巳《鵲踏枝》中也提到“誰道閑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瘦”,表達的都是這種情感。
“夢怕愁時斷,春從醉里回”,“愁”字昭示題眼。“夢”“醉”二字進一步渲染這種憂傷情緒。當愁云布滿心頭之時,唯有此二者可以聊以解憂。且不論這種排解方式正確與否,有些事情,與現實相違背,也許根本無法解決;有些情感,有不期的原因阻隔,直至逝去……它們足以使人痛徹心扉,追恨不已。因此,適當的宣泄我們還是能理解的,它能抽取縷縷憂思,哪怕微薄,也能使疲憊的心得到暫時慰藉。其實,作者心中知曉這般排遣的原因,之所以借夢逃避,自然出于無奈。在夢中,他顯然不愿被外界打斷而突然轉入清晰的現實。作者是很樂意置身于虛幻的境界,享受那片刻寧靜的。醉了也罷,暫時忘卻一段傷心的記憶。不必執著于種種糾結,不必在乎究竟如何去做。但是春是不會等待、停留的,在你的失意中,它已悄然來到人間,將天地風景變換。此刻,竟已是柳綠桃紅,一派燦爛。“凄涼”,是詞人此時的懷抱,惆悵依然,誰會理解其中難以言表的痛楚?知己不在,孑然一身,權且對春訴說衷情吧,而春是如此得美麗、妖嬈,處處繁華,極盡嫵媚。它如何能懂得“凄涼”的內涵?春,終究是不能融化自己內心的憂郁的。
“些子”的出現,給詞增添了幾分親切色彩,富有生活的情致。這和詞人娓娓傾訴的方式是相吻合的。作者仿佛在自言自語,沒有戀人、朋友的陪伴,聽眾只有自己而已。清明時分,正值風景獨好,踏青游春的時節,但作者怎有心情享受這般? 時光如梭,“逝者如斯”,一聲鶯啼就打破了春的美夢,原來宛轉黃鶯,也沒有高頌春之贊曲,而是吟唱催春流走的挽歌。春天剛剛驚破醉夢,飄忽來臨,又在黃鶯的啼聲中悄悄逃走,美竟也是如此匆匆,豈不令人神傷?春去春來,夢里夢外,一切都在轉變,不變的唯有那份傷懷。
下闋詞人將一組景物拉進我們的視野,景物遂成了他心緒的使者。“柳外都成絮”,沒有煙柳迷蒙、沒有垂柳裊裊,卻從“絮”字著筆,柳絮紛飛,自是春之歸去的征兆,呼應了前面“鶯催”的殘忍,過渡自然。“欄邊半是苔”,說明已經好久無人憑欄遠眺了,青苔既是寂寥的表現,又暗示著夏的將至。
“多情簾燕獨徘徊。依舊滿身花雨、又歸來”,展現了一個詩意的小鏡頭。“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南唐李煜《浪淘沙》),燕子卻披著一身的雨花,飛到了主人身邊,它還記得曾經的主人,還留戀自己的家。“多情”二字,飽含著詞人的辛酸和感動,眼前的燕子似是故人,給詞人清冷的心點燃了一朵溫暖火花。燕子,你為什么獨自徘徊?你在猶豫什么?你在尋找當年的熱鬧與歡樂嗎?可惜它早已不復存在。巢窠仍在,歡聚的人兒早已離開。這種凄涼的陌生,流露出萬般無奈。詞人運用擬人的手法,借燕子的神態烘托出物是人非、今昔之別,冷暖色調彰顯殆盡。結尾之處構思巧妙,作者沒有直抒胸臆,而是借燕子一個小小的動作,傳達出所有的信息,引人遐思,耐人尋味。
全詞精巧、清新,雅致,彌漫著一種揮之不去的情愁,也讓人體會到獨特的默契與感動。王灼曾評價“田不伐才思與雅言抗行,不聞有側艷”(《碧雞漫志》),這是很精切的。(張雅莉)
春山積翠圖 黃賓虹
鏈接 宋初的宮廷樂隊——云韶部。太祖開寶四年(971)平定南漢,以所俘南漢宦者中八十人聰穎者送往教坊習樂,賜名“簫韶部”。雍熙初,改名“云韶部”,隸屬內侍省。以其本為宦者所習,故又稱“黃門樂”。淳化中,始兼用樂工。每當正月十五上元觀燈,及上巳、端午節觀水嬉,在宮中應奉作樂。遇冬至、元旦、清明、春秋觀社等節令,及親王于宮中宴、射,亦由云韶部獻樂。云韶部有主樂內品三十人,執色樂人有:歌三人、雜劇十四人、琵琶四人、笙四人、箏四人、拍板四人、方響三人、觱篥八人、笛七人、杖鼓七人、羯鼓二人、大鼓二人、傀儡八人。后廢罷。
上一篇:《兩宋詞·葉夢得·南鄉子》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范成大·南柯子》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