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辛棄疾·清平樂》辛棄疾
辛棄疾
村 居
茅檐低小①。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②。白發誰家翁媼③。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④,溪頭臥剝蓮蓬。
山晴水明圖 【清】 蒲華 江蘇省美術館藏
注釋 ①茅檐低小:唐杜甫《絕句漫興九首》:“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②相媚好:互相取悅逗樂。③翁媼(ǎo):老頭老太。④無賴:《漢書·高帝紀》:“始大人常以臣亡賴,不能治產業。”注云:“江淮之間謂小兒多詐、狡獪為亡賴。”
鑒賞 《清平樂·村居》以清淡的筆墨勾畫出一幅清新自然的村居圖景,從常人司空見慣的場景中發掘生活之美,通過沒有斧鑿痕跡的藝術加工在生活的平凡中創造出不平凡的藝術之美。
整幅村居圖景圍繞著鄉間的茅屋和清溪鋪開,局度是狹小的,但并不妨礙鮮活的人事在其間展開。起頭兩句是對村居主體環境的描寫,低小的茅屋和綠草茵茵的溪頭和諧共處,相映成趣。對環境的交代是一個鋪墊,后面一家五口人的活動將全部圍繞茅屋和小溪展開。作者不避重復,在短短四十六字的小令中三次寫“溪”,為人物活動定位,并通過空間關系將不同人物串聯起來。
首先寫到的是家中的一對老夫妻,作者采用先聲奪人的手法將夫婦倆悠閑自得的情狀描繪得活靈活現。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是經常被用來表現人物性格特征的有效方法,作者在這里使用這一手法旨在將老夫妻幸福生活的本然狀態原汁原味地傳達出來。低低的茅檐下,吳儂軟語你來我往,雖聽不真切,但其中洋溢的喜樂安閑足令聞者羨慕不已。老夫老妻長日無事,低斟淺酌,趁著酒興互相取悅逗樂,日復一日的生活波瀾不驚,他們自能在其中創造情趣,享受細水長流的快樂。“醉里相媚好”與“白發翁媼”在不經意間形成反差,白發之人尚能表現出如此盎然的生機,鄉間生活的樂趣便可想而知了,這就是在平凡中捕捉和表現不平凡。環境和人物都是常見的,但兩個白發人在醉中取樂的場景卻是詞人的獨得之妙,看似信手拈來,實則需要深厚的功力。另一層妙處是作者并不交代翁媼的身份,而是以一個不求回答的疑問句為上片作結。眼前互相媚好、不亦樂乎的老夫妻的具體身份是不確定的,而不確定性暗示著一種普遍性,同時,隨意的一問,將詞人作為旁觀者的身份揭示了出來。
下片寫家中三個兒子的活動。大兒子和小兒子的活動都圍繞著小溪,大兒子已然是家中的主要勞動力,當夫婦倆在家取悅逗樂時,他在溪東的豆田里勞作,與此同時,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作者最感興趣、著墨也最多的是無所事事的小兒子。“無賴”是無聊賴的意思,常用來指人沒有賴以為生的產業,這里主要是取其頑皮之意,不但沒有貶意,而且表現出對尚不諳世事的貪玩的小兒子的愛憐之情。小兒雖無人相伴,倒也能自得其樂,兀自躺在溪頭剝蓮蓬吃,對“臥剝”的動態的捕捉使小兒天真活潑的情態躍然紙上。翁媼與小兒一醉一臥,足見鄉間生活節奏之閑適緩慢。
這首詞幾乎全部采用客觀描寫的方式,作者的存在不易察覺,但村居畫面的背后其實始終存在著一個觀察者和描繪者。他站在一個制高點上,將一家五口的生活環境和日常活動盡收眼底,然后通過一幅完整的畫面將各人的活動展現出來。除了作者的視角外,一種隔絕的狀態也是這首詞值得玩味之處:首先,詞人作為旁觀者與畫面中的人物、環境互不干擾,他只是偶爾表示一點疑問或流露些許喜愛之情,并不涉入畫中人的生活;其次,畫中人各自的活動是共時的,但除了老夫妻之間有交流外,三個兒子在不同的地點各司其職,相互之間沒有聯系,人物似乎都處于自得其樂的自足狀態;再次,圍繞茅屋與小溪展開的生活場景是相對封閉的,它仿佛獨立于周邊環境和人事,自成一體。(劉珺珺)
上一篇:《兩宋詞·李清照·清平樂》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張耒·秋蕊香》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