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辛棄疾·沁園春》辛棄疾
辛棄疾
戊申歲①,奏邸忽騰報謂余以病掛冠②,因賦此。
老子平生,笑盡人間,兒女怨恩。況白頭能幾,定應獨往③,青云得意④,見說長存。抖擻衣冠,憐渠無恙,合掛當年神武門⑤。都如夢,算能爭幾許,雞曉鐘昏⑥。此心無有親冤⑦。況抱甕、年來自灌園⑧。但凄涼顧影,頻悲往事,殷勤對佛,欲問前因。卻怕青山⑨,也妨賢路⑩,休斗尊前見在身(11)。山中友,試高吟楚些,重與招魂(12)。
注釋 ①戊申歲: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②“奏邸”句:傳報公文的邸報中突然出現我因病辭官的消息。辛棄疾早在淳熙八年冬就被罷官,因此邸報中的內容明顯屬于謠傳。奏邸,宋朝在京城置進奏院,諸路州郡各有進奏吏。凡朝廷已行之命令,已定之差除罷黜,編為定本后,報行四方,稱為邸報。③“況白頭”二句:化用唐白居易詩句:“當君白首同歸日,是我青山獨往時。”④青云得意:指仕途順利。⑤“抖擻”三句:《南史·陶弘景傳》載陶弘景擅長琴棋書法,還未成年就被引薦為諸王侍讀,雖身居要職但離群索居。后來他掛官服于神武門上,上表辭官。渠,它,指官服。無恙,指官服完好。合,應該。⑥雞曉鐘昏:指早晨和晚上。⑦親冤:仇人和親人。《五燈會元》:“佛教慈悲,冤親平等。”⑧“況抱甕”句:《莊子·天地篇》載子貢過漢陰,見到一個老人鑿隧道入井取水灌溉田圃,用力多而收效少。甕(wèng),瓦盆、瓦罐。⑨青山:指隱居。⑩賢路:仕進之路。(11)“休斗”句:唐牛僧孺《席上贈劉夢得》詩云:“休論世上升沉事,且斗樽前見在身。”斗,在此處有受用的意思。(12)楚些:代指楚辭。“些”是楚方言中的常用字。招魂:楚辭中有《招魂》,此處借指招歸田園。
達摩像 【清】 王震
日本泉屋博古館藏
鑒賞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辛棄疾遭到參劾落職家居上饒帶湖已經七八年了,而就在這一年,邸報中忽然傳出他因病引退的消息。如此荒唐的消息令他啼笑皆非,因而寫下這首詞作為回應。詞作表達了許多層意思,多層意思之間又不乏矛盾之處,內涵相當豐富,需要逐層理解。總的說來,上片較為灑脫,而下片詞意的表達迂回曲折,幾種對立的想法相互糾結,文字底下有一股怨氣涌動。
詞人以“老子”自謂,開篇即聲明出離人間恩怨的態度,曠達豪放。“笑盡”二字極寫自己的瀟灑意態,此等瀟灑乃是歷盡滄桑后的通脫,下片借用佛教“冤親平等”的說法表明心中已全無芥蒂,摒除親怨之別,所以人間兒女之間的恩恩怨怨自可一笑帶過。詞作起頭三句像是一個宣言,它是對隱居多時之后再次被莫名其妙地卷入官場是非之中的一種明確回應,以一個超脫者的身份撇清與紛擾世事的關系。以下幾句從正反的不同角度寫歸隱的決心:人生苦短,正當盡早遠離世事,獨往青山,怡情養性;即便一時青云得意,也不必多作流連,功名畢竟身外事,非長久事。針對罷居七年之后又被傳出掛冠的消息,稼軒的態度既灑脫又消極,他當年是因為遭到彈劾而被動去職,并非厭倦官場主動離職,而今想來當年就該早早地掛冠而去,全身而退,這種帶著諧謔意味的假想中包含著無奈、自嘲和對荒唐邸報的嘲謔。陶弘景擅長琴棋書法,還未成年就被薦為諸王侍讀,可謂少年得志,但他雖然躋身顯貴之列,卻并不與俗人為伍,長期閉門謝客,離群索居,后來索性將完好無損的官服掛在神武門上,上表請辭,徹底遠離官場。稼軒引用這則典故,言下有欲效仿前賢的意味,認為自己早年就該有陶弘景這樣的覺悟,趁著衣冠無恙主動抽身而退,明確劃清與官場的界限。弘景掛冠的故事對詞人有兩層啟示,一是應盡早主動引退,全身遠禍;二是要明確表示態度,以息眾議,以絕后患,如若當年能做到這兩點,便不會有今日之是非。邸報說詞人剛剛因病去官,也就是將他的官宦生涯延長了七八年,對此意外的“饋贈”,他報以不屑,人生如夢,即便多出幾千個日夜,也相差無幾,不值得計較。
下片寫自己如今隱居的情狀。一介老翁,抱甕灌園,雖用力勤而收效少,仍忙得不亦樂乎,只是胸中抑郁不平之氣仍未消歇,凄寂之中不免顧影自憐,感時傷世,并在佛理中尋求對命途多舛之因的解答。稼軒南渡后困于不思進取的茍安氛圍中,建功立業的抱負不得施展,且屢屢遭到譏讒,甚至因此而落職去官,滿腔報國熱忱徒然化作胸中積怨,種種愁怨憤激難以消解,只能顧影求佛,暗自悲慨。相對于上片的通脫,下片的思慮更加繁復:身受叵測人心、兇險世路之害的稼軒已變得憂讒畏譏,當年豪情滿懷,積極用世,招來參劾之禍,可見“人心平地起波瀾”,不可不防,如今雖與山林鷗鷺為伍,也怕不經意間妨礙了別人的青云之路,憑空招來物議,連眼前僅存的一點縱情詩酒、恬然自得的樂趣也被剝奪。至此,憂患之意臻于極致。當然,其中也有諷刺的意味,全然與官場無涉的山林野老怎會妨礙他人的仕途,再次將自己與官場是非扯上關系的邸奏實在是莫名其妙。結語將錯就錯,以詼諧的口吻排遣上述種種愁悶、不解、嘲笑、憂懼,既然邸奏讓他在多年之后又去官一次,只好重新要求同隱青山的友人再賦“招隱”,將他招回山林。
這首詞諧謔中帶出悲涼,灑脫中流露憂懼,是對邸奏的澄清,是向世人的宣言,也是一段心靈的自白。(劉珺珺)
鏈接 邸報。邸報是我國最早的報紙,它出現于西漢初期。當時西漢實行郡縣制,在全國分成若干個郡,郡下再分若干個縣。各郡在京城長安都設有駐京辦事處,這個駐處叫作“邸”,派有常駐代表,他們的任務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長之間做聯絡工作,定期將有關政治情報寫在竹簡上或絹帛上,然后由信使騎著快馬,通過秦朝建立起來的驛道,傳送給各郡長官。
漢代的郡國和唐代的藩鎮,都曾在京師設邸,其作用相當于現今的駐京新聞機構。大約到了宋代,出現了專門抄錄邸報以售賣的牟利商人。官員們為求省事,都樂于花些錢去購買。
具有新聞性是邸報的重要特征,但它無報頭、無定式、無期號,與現代報紙大不相同。其內容有皇帝的起居、言行、諭旨、書詔、法令,有官吏的任命、升遷、黜廢、獎懲,有朝中大臣和地方官的奏折,也有少量偶發的社會新聞事件等等。
邸報原是一種不拘形式的手抄本,到了宋代已有雕版印制的邸報出現,明末則已有用活字印刷的邸報存在了。現存最早的邸報是唐僖宗光啟三年(887)的敦煌唐歸義軍《進奏院狀》,藏于英國倫敦。
上一篇:《兩宋詞·劉克莊·沁園春》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辛棄疾·沁園春》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