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辛棄疾·水龍吟》辛棄疾
辛棄疾
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①
渡江天馬南來②,幾人真是經(jīng)綸手③。長安父老④,新亭風(fēng)景⑤,可憐依舊。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⑥。算平戎萬里⑦,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況有文章山斗⑧。對桐陰、滿庭清晝⑨。當(dāng)年墮地⑩,而今試看,風(fēng)云奔走。綠野風(fēng)煙(11),平泉草木(12),東山歌酒(13)。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14)。
注釋 ①淳熙十一年,罷居帶湖的辛棄疾為韓元吉祝壽。甲辰歲,淳熙十一年(1184)。韓南澗,韓元吉,字無咎號南澗。孝宗初年曾為吏部尚書,晚年退居信州,與稼軒交游。②“渡江”句:《晉書·元帝紀(jì)》載西晉滅亡后司馬睿偕四王南渡,在建康建立東晉王朝。當(dāng)時有童謠云:“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這里借指宋室南渡。③經(jīng)綸:整理亂絲,喻指治國。④長安父老:《晉書·桓溫傳》載東晉桓溫北伐經(jīng)過長安附近,當(dāng)?shù)馗咐蠑y酒慰勞,感泣曰:“不圖今日復(fù)見官軍!”這里借指中原父老盼望南宋的官軍北定中原。⑤新亭風(fēng)景:《世說新語·言語篇》載東晉時南渡的士大夫們常聚會新亭,座中周凱感嘆道:“風(fēng)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眾人相視流淚。⑥“夷甫”三句:西晉王衍字夷甫,官居宰相而以清談?wù)`國。桓溫北伐,踏上北方土地,矚望中原時感慨道:“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zé)!”神州沉陸,中原淪陷。幾曾,何曾。⑦平戎:抗擊金軍。⑧文章山斗:文名卓著。《新唐書 ·韓愈傳》:“學(xué)者仰之(韓愈)如泰山、北斗。”⑨“對桐陰”句:原意是在桐樹蔭蔽下的庭院白天滿庭清影。這里指韓家為望族。北宋時潁川韓氏為區(qū)別于同為望族的相州韓氏,就在府第門前種了很多桐樹,世稱“桐木韓家”。⑩墮地:落地,指人出生。(11)綠野風(fēng)煙:據(jù)《舊唐書·裴度傳》,唐中興名相裴度晚年曾在洛陽建綠野別墅,號綠野堂,淡出政壇。與白居易、劉禹錫等文人詩酒唱和。(12)平泉草木:據(jù)《劇談錄》,唐相李德裕在洛陽城外建平泉莊,若造仙府,遠方之人多以異物奉之。(13)東山歌酒:據(jù)《晉書·謝安傳》,晉相謝安曾寓居會稽東山,攜妓游賞,放情丘壑。(14)“待他年”句:等以后完成復(fù)國大業(yè),再為先生祝壽。唐杜甫《洗兵馬》:“二三豪俊為時出,整頓乾坤濟時了。”
千巖萬壑圖 佚名 天津藝術(shù)博物館藏
鑒賞 這首詞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稼軒罷居帶湖后的第三年。韓南澗即韓元吉,曾在孝宗初年擔(dān)任吏部尚書。他南渡以后徙家信州(今江西上饒),致仕后退居于此,與稼軒多有往還。韓氏與辛棄疾一樣,力主抗金,曾上《論淮甸札子》《十月末乞備御白札子》等向朝廷進言。韓、辛兩人不僅志氣相投,而且生日也非常接近。次年,韓元吉用本詞的韻寫了一首為辛棄疾祝壽的《水龍吟》,稼軒再次韻以和。稼軒次年和作的題序中寫道:“仆與公生日相去一日。”他生于五月十一日,而韓公的生辰乃五月十二日。
上片全無壽詞痕跡,下片方顯壽詞本色。其中不乏稱頌對方文韜武略、家世顯赫的成分。韓愈曾是唐代文壇上的泰山北斗,與之同為韓姓的南澗也被黃昇稱為“政事文學(xué)為一代冠冕”(《花庵詞選》)。韓元吉所屬的潁川韓氏是北宋年間著名的“桐木韓家”,子弟中人才輩出,傳至南澗,家風(fēng)未絕。過片處的兩句贊頌之辭寫得清雅含蓄,“桐陰清晝”,不落俗套。緊接著回顧生平的兩句就直白許多,透出豪健之氣。
“風(fēng)云奔走”與開篇之“天馬南來”都是意氣縱橫之語。“天馬”破空而來,有振聾發(fā)聵的效果,不同的是,“天馬南來”明用敬詞,暗含諷意。宋室迫于侵略者的鐵蹄,倉皇南渡,而放眼朝廷,可以扭轉(zhuǎn)乾坤、收復(fù)失地、經(jīng)邦治國的文臣武將卻杳無蹤跡。上下闋的中間部分各用了一連串的典故。上闋的典故全部與東晉相關(guān),短短幾句,卻寫到了晉室南渡后留在中原故地的亡國父老,南渡后僑寓江南的士大夫,北伐的東晉將領(lǐng),以及誤國誤民的宰相。從此作開篇因司馬睿而起的“天馬南來”的說法到這里的一系列典故,辛棄疾為何給予東晉如此多的關(guān)注?因為晉、宋的遭際十分相似,都是受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侵凌而南渡偏安,都有空談?wù)`國的當(dāng)權(quán)者,南渡后都彌漫著茍安的情緒,而宋朝有前車之鑒卻依然淪落至此,更是可嘆。北地父老南望官軍,遲遲不見蹤影,士大夫們詩酒雅集,即便泣下沾襟也于事無補。一個“依舊”道盡詞人心中的壓抑之情,他懷著一腔熱情,欲澄清天下,橫掃乾坤,卻無人響應(yīng),如今甚至只能退居山林,嘯傲煙霞。歇拍和全詞結(jié)尾當(dāng)并觀,可以視為對自己和韓公的期許與勉勵。不論寄情林莽、揮麈清談,還是空懷愁怨、相對而泣,皆非儒者本色,真儒者當(dāng)以天下為念,有經(jīng)邦濟世的抱負和才能,救國于危難。整頓乾坤以后再為先生祝壽,既可理解為自己現(xiàn)在雖賦閑田園,仍然期待被朝廷起用,繼續(xù)“壯歲旌旗擁萬夫”時未竟的事業(yè),又可看作希望與自己一樣投散置閑但抗金之志未泯的韓公能出山完成大業(yè)。與之前呼后應(yīng)的是,韓公于次年為辛棄疾所作的壽詞中亦有“使君莫袖平戎手”,“功畫凌煙”等期許之辭。可惜根據(jù)陸游的《聞韓無咎下世》(《劍南詩稿》卷一九),韓公于此后不久便與世長辭了。
下片連用的三個對仗工整的典故是以曾任禮部尚書的韓元吉比前代的賢相裴度、李德裕、謝安。裴度平淮西之亂,李德裕平澤潞之亂,謝安淝水大捷,但他們都有一段營建別墅、淡出政壇的隱居生涯。韓元吉雖“政事文章為一代冠冕”,但功未成,身已退,與前三者同又不同。描寫前代宰相隱居之所的幾句寫得飄逸閑雅、云淡風(fēng)輕,詞人心中的急切卻不言而喻。給人祝壽,不言今日,反言“待他年”,大有“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的意味。
壽詞易作,但難出佳作。易作是因為作為禮儀性的應(yīng)酬之作,它有相對固定的程式、套語,如頌揚文武德才、平生功業(yè),或略述家世背景,取喻大致不出松、鶴等等。稼軒的這首壽詞并不缺少應(yīng)有或常有的富貴、功名等內(nèi)容,卻能洗脫諛佞的塵俗之氣。同時,他假借了壽詞的格套,寓規(guī)諷于其中。規(guī)諷之外,將其視為稼軒自發(fā)慨嘆,表明志意的述懷之作也未為不可。(劉珺珺)
集評 明·楊慎:“慶壽詞有許多成招,當(dāng)南渡時作,所謂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快飲耳。”(《批點草堂詩馀》)
鏈接 宋代壽詞。宋代是祝壽詩詞多產(chǎn)的朝代,《全宋詞》所載就有一千八百多首。韋驤的《醉蓬萊·廷評慶壽》是宋人壽詞的開山之作。該詞上片寫景,用“柳眼”“素梅”“爐煙”等烘托喜慶氣氛;下片表達“龜年鶴算”的美好祝愿。第一個大量創(chuàng)作壽詞的是晏殊,最多產(chǎn)的壽詞作家是魏了翁,其《鶴山詞》收詞175首,壽詞即達百首之多。辛棄疾有祝壽詞37首,其中,最上乘之作為《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從創(chuàng)作動機來看,這些壽詞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用于自壽;一類用于他壽。用于他壽者,既有壽皇帝、太后、宰執(zhí)、長官的,又有壽同僚、親人包括父母、兄弟、叔伯、妻子、兒女等人的,對象極為廣泛。不過,無論是用于自壽,還是用于他壽,壽詞都是慶壽祝生的風(fēng)俗行為的表征,具有重要的社會交際功能。壽詞創(chuàng)作的社會功能大于藝術(shù)追求,因而無論出自何人之手,壽詞在風(fēng)格上總給人以千篇一律之感,它有龜、鶴、松等等象征長壽的幾乎必用的意象和許多可以直接借用的套語,總是洋溢著喜慶氣氛。清周濟在《介存齋論詞雜著》中稱其“無謂”。
上一篇:《兩宋詞·辛棄疾·水龍吟》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辛棄疾·水龍吟》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