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王炎·水調歌頭》王 炎
王 炎
登石鼓合江亭
千里倦游客,老眼厭塵煙①。蒸湘平遠②,他處無此好江山。把酒一聽欸乃③,過了黃花時節,水國倍生寒。輸與滄浪叟④,長伴白鷗閑。傍江亭,窮杳靄,踞巉巖⑤。水深石冷,聞道別有洞中天。待倩靈妃調曲⑥,喚起馮夷短舞⑦,從此問群仙。云海渺無際,波涌緩移船。
注釋 ①塵煙:指戰爭調動和軍旅生活。②蒸湘:蒸水與湘水匯合之處,故稱。今湖南衡陽一帶。③欸(ǎi)乃:棹歌,劃船時歌唱之聲。唐柳宗元《漁翁》詩:“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④滄浪叟:指漁父。《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⑤巉巖:險峻的山巖。⑥倩:請。靈妃,指湘靈,即湘水之神。⑦馮夷短舞:唐錢起《省試湘靈鼓瑟》:“善鼓云和瑟,常聞帝子靈。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馮夷,傳說中的黃河之神,即河伯。泛指水神。
鑒賞 混跡官場、沉浮仕宦的人,往往在登臨自然山水時,會對自然風物產生強烈的親近感。我們熟悉的陶淵明是如此,作者也是如此。詞人甫一開始就用“倦”“厭”來表達自己強烈的情緒。“千里”是指涉空間的距離,“老眼”是指涉時間的過程。作者心中的厭倦情緒聯系到時間與空間上,便使人產生一種極度的無奈感。“蒸湘平遠,他處無此好江山”,這句被安排在一種厭倦和無奈的情緒表達后面,產生了一種情緒上的對比,感覺就像一個在屋子里悶久了的病人突然呼吸到外面的新鮮空氣,作者精神由是一振,整詞的情緒方向開始發生變化。
“把酒一聽欸乃”,詞句的節奏開始逐漸舒緩。讀者從這舒緩的語氣中不難看到詞人此情此景下一種較為寬松的心態。“欸乃”此處用典,唐柳宗元《漁翁》詩:“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欸乃”棹歌,使人聯想到當年的柳宗元被貶至此,卻如此豁達、如此親近山水,作者已然心有所想。時值清秋,黃花過后,秋水凄清。詞人在此清冷的環境下,不得不用一個“寒”字。與其說風物為“寒”,不如說他更欣賞這種“寒”的氛圍。在“寒”中,他感受到自然的清潔,這種“寒”恰好就與其所厭倦的官場環境形成鮮明對比。“寒”也帶給作者一份安靜,遠離塵世的喧囂吵嚷。這樣自然清靜的所在,正是作者夢寐以求的。“輸與滄浪叟,長伴白鷗閑”,此句又用典故。《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漁父于滄浪之水,無可無不可,不拘于名利官場,生活在自由的世界中,作者無疑是極其認同這種生活方式的。
上片的景物描寫是從大處著眼,表達了自己對于蒸湘風物的整體感覺,下片才算具體地落實到題目的“登”字上面。詞人連續用了三個動詞“傍”“窮”“踞”,充分展現了對自然風景的熱愛。“水深石冷,聞道別有洞中天。”在窮盡目力所及的好山好水之后,詞人似乎還嫌不滿足,別有洞天的奇思異想不禁讓人聯想起桃花源的故事。桃源仙境,是避世亂處。但作者生活時代安穩,天下太平,不應有避亂之理,恐怕他更多的是求避世避人。換言之,是給自己的心靈找一個安穩愉悅的所在。
“靈妃調曲”“馮夷短舞”,詞作者進一步賦于這片山水浪漫色彩。作者將這些浪漫優美的神話元素加入到此片中,表明了自己欲與山水更加融合的愿望,有超脫俗世之想。幻想與群仙交游、忘情于山水之間,作者仿佛也以為自己已登仙境。“云海渺無際,波涌緩移船”,末句與其說是對周遭景致的描繪,不如說是表現了自己嶄新的狀態:往日的厭倦感,一掃而盡,現在胸中曠闊,自身與外物相融和諧。(許中科)
東晉風流圖(之二)【元】 方從義 私人藏
上一篇:《兩宋詞·李處全·水調歌頭》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辛棄疾·水調歌頭》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