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幼藻
天外邊風(fēng)撲面沙,舉頭何處是中華①?
早知身被丹青誤②,但嫁巫山百姓家③。
【注釋】
①舉頭:抬頭。②丹青:畫,此處指畫師毛延壽。③但:只。巫山:王昭君家在巫山,即今湖北秭歸。
【評說】
本詩選自沈德潛《明詩別裁》卷一二。
黃幼藻(生卒年不詳),明代女詩人,字漢薦,福建莆田人。蘇州府通判黃議之女,林恭卿之妻。少時受業(yè)于方泰,年十三四,工聲律,通經(jīng)史。所居之處不蔽風(fēng)雨,近戚罕見其面,年三十九患心痛病而死。著有《柳絮編》。
據(jù)《西京雜記》載:漢元帝宮妃眾多,多不得見,便令畫工繪出各個美女的肖像,元帝再按圖召幸,因此后宮諸美人多賄賂畫工。獨王昭君恃容不肯,遂不得見元帝。后匈奴派使者入朝,求美人為閼支。漢元帝遂依圖令昭君出行。臨行前夕,帝召見,見其豐容靚飾,光照漢宮,竦動左右,為后宮第一,后悔莫及,然名籍已定,只得賜與匈奴?!罢丫鋈边@一歷史故事遂成為古典詩詞的創(chuàng)作對象,李白、杜甫、王安石、歐陽修都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凹穆曈麊柸鲜?,只有年年鴻雁飛,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王安石《明妃曲》)便是一以貫之的主題。而明代女詩人黃幼藻這首題畫詩卻獨辟蹊徑,不落窠臼,以清婉秀雅的詩句著力刻劃了人物內(nèi)心的情懷。
詩歌首先營造了一種凄苦悲涼的氛圍,邊風(fēng)朔朔,飛沙撲面,這一切已顯示出與南方山水秀潤截然不同的景象,作為遠(yuǎn)嫁匈奴的漢家女子——王昭君肯定是別有一番滋味上心頭:“仆御涕流離,轅馬悲且鳴。哀郁傷五內(nèi),泣淚沾朱纓?!?晉·石崇《王明君詞》)在風(fēng)沙彌漫的塞外,她依然心懷故國,任風(fēng)沙襲面,舉頭南望,尋覓著中華故土的蹤影,這一神態(tài)足以表現(xiàn)主人公一心向漢,歷久不渝的心聲。如果說這是畫中“意態(tài)”的描寫,那么后兩句便是對“畫外之聲”的刻劃:早知一生為畫師毛延壽之流所誤,落得如今流落他鄉(xiāng),不能回歸故里,倒不如當(dāng)初不入漢宮,只嫁與巫山平民之家。這當(dāng)然早已不可能,無非是主人公的幻想而已,但正是這癡言夢囈般的幻想,卻真實地把她思家戀國的情緒寫到了盡處,這呼聲,這傾訴,充滿著眷眷于漢的刻骨思念,確實如北宋詩人梅堯臣所說,令人“肝腸為之摧”。(《和王介甫明妃曲》)
上一篇:《題平林野水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明雪窗蘭》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