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洪邁·踏莎行》洪 邁
洪 邁
院落深沉,池塘寂靜。簾鉤卷上梨花影①。寶箏拈得雁難尋②,篆香消盡山空冷③。釵鳳斜欹,鬢蟬不整④。殘紅立褪慵看鏡⑤。杜鵑啼月一聲聲⑥,等閑又是三春盡⑦。
注釋 ①簾鉤:卷簾所用的鉤子。②雁:古箏弦下之托柱,似雁行排列,稱“雁柱”。可移動以調(diào)音。③篆(zhuàn)香:盤香,以榆皮粉作糊加香料所制成的盤旋狀線香。山:此處指畫屏中的山。④釵鳳:即鳳釵,婦女的首飾,釵頭作鳳形。斜欹(qī):傾斜、歪斜。鬢(bìn)蟬:即蟬鬢,古代的一種發(fā)式,面頰兩旁近耳處的頭發(fā)薄如蟬翼。⑤殘紅:此處指紅燭殘盡。慵:懶散。⑥杜鵑:也稱子規(guī)、啼鵑、蜀鳥、蜀鵑、杜宇。相傳古蜀王杜宇(號望帝)失國身死,魂魄化為杜鵑鳥。⑦三春:孟春、仲春、季春,或稱早春、中春、晚春。
雍正妃行樂圖(之一) 【清】佚名 私人藏
鑒賞 本詞寫的是怨婦懷人。上闋通過寫閨閣內(nèi)外景象突出女主人公難以傾訴的相思之苦,下闋寫女主人公為年復(fù)一年的相思所傷的憔悴形貌。
上闋分三個層次。首二句寫外景,庭院寂落與池塘無聲,襯托出女主人公心境的寂寞與凄涼。結(jié)合下闋末句所言“三春盡”可知,此時正值春天,因而首句“院落”與“池塘”都暗地里關(guān)聯(lián)著春意盎然、生機蓬勃的意象。春天“院落”本當有百草蒼翠、百花盛開的氣象;本來“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南朝宋謝靈運《登池上樓》),自古芳草抒離別,從來夕陽是晚景,因而池塘春草容易引發(fā)愁思。首二句暗藏離別之意,卻無離別之辭,頗寄托作者深意。上闋第二層乃是寫閨房內(nèi)景。“簾鉤”本來的功用是卷起簾子,可它卻將一樹梨花的影子鉤卷過來。思念成疾的女主人公晃眼看去,梨花的影子仿佛在簾上蕩漾形成了清影,如此便烘托出女主人公思念心上人的恍惚神態(tài)。“卷上”一詞化靜景為動景,極富神采。上闋第三層通過寫彈箏失調(diào)與篆香燃盡來側(cè)面表達女主人公難以排遣和傾訴的相思之苦。女主人公彈箏以抒情懷,激烈而恨切,終究心傷重重而無法調(diào)節(jié)好“雁柱”,因而無調(diào)可供遣懷,積壓的心聲沉重又深切,真是此恨無人共說。篆香殘盡,時間在憂傷中不知不覺地流逝,畫屏中的山也變得空冷起來。然而,失調(diào)者并非箏而是人,空冷者也并非山而其實是女主人公自己。
下闋承接上闋對環(huán)境和心境的鋪排,具體展開對女主人公憔悴容顏的描寫。“釵鳳斜欹,鬢蟬不整”,抓住釵鳳與鬢蟬兩個小環(huán)節(jié)塑造女主人公“慵”的精神狀態(tài),其寫作手法似乎有南唐李煜《應(yīng)天長》中“一鉤初月臨妝鏡,蟬鬢鳳釵慵不整”的影子。其中蟬鬢的意象在前人詩詞中多與愁怨叢結(jié)的情感狀態(tài)聯(lián)系在一起,如“蛾眉山月苦,蟬鬢野云愁”(唐岑參《驪姬墓下作》),“春夢正關(guān)情,鏡中蟬鬢輕”(唐溫庭筠《菩薩蠻》),“蟬鬢美人愁絕,百花芳草佳節(jié)”(唐溫庭筠《河瀆神》)。據(jù)東晉崔豹《古今注》記載,魏文帝的宮人莫瓊樹制蟬鬢,望之縹緲如蟬翼,故名蟬鬢。蟬鬢是古代婦女的一種發(fā)式,盛唐時頗流行,其形狀是將鬢角處的頭發(fā)向外梳掠得極其擴張,形成薄薄一層,薄如蟬翼,黑而光潤。鳳釵橫斜,蟬鬢不整,并非是女主人公于鏡中所見自己的憔悴鏡景,而其實是她自己的憔悴心境。下闋末二句用“杜鵑啼月”的意象甚為深妙,杜鵑鳥暮春至初夏,常晝夜不停地啼叫,其啼聲悲切、凄厲,一聲聲若“不如歸去”,再加上月光清冷,其聲音凄愴,其情其景,人何以堪? “三春盡”,又一年,相思之苦更待何時是盡頭。末二句融情于景,拓開想去,使得意韻綿長而富于回味。
本詞最具特色之處乃是用貼切、寓意極深的意象鋪墊主題,通篇不著一字而點明懷思遠人的離愁別緒,風(fēng)格總體上頗近于唐末五代時的花間詞派。(張偉特)
鏈接 宋代女子的發(fā)式與花冠。宋代女子的發(fā)式和花冠,是當時對姿容美追求的重點,也最能表現(xiàn)出中國古代女性裝束在宋代的變化。花冠,在唐代及五代時期的女性裝扮中已出現(xiàn),而且日漸危巧,宋代的花冠在此基礎(chǔ)上再加以發(fā)展變化,通常以花鳥狀的簪釵、梳篦插在發(fā)髻之上,花樣繁多,無奇不有。較為簡單的就將頭發(fā)做成玉蘭花苞式;而比較復(fù)雜的,則有飛鬟危巧的尖新式、如鳥張翼式,甚至重疊堆砌如一花塔的樣式。宋代女性最為繁富奢華的發(fā)式與花冠當首推宮中后妃、公主的鳳冠,她們所使用的發(fā)飾多用金翠珠玉制作而成,花樣迭出,名目繁多,甚至還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比較著名的有“王母隊”,用掐絲法表現(xiàn)一群仙女隨西王母赴蟠桃宴故事。除此之外,宋代士大夫女眷飾發(fā)的用具還有:(1)等肩冠:后面附有兩個翹膀,下垂肩際的帽子。(2)蓋頭:士大夫女眷出門時以巾蒙首的巾布,又稱“冪首巾”,南宋時期尤為盛行,因是朱熹所提倡,所以后人又稱之為“文公兜”。(3)婚禮場合使用的“銷金蓋頭”。
南宋筆記小說之冠——洪邁《容齋隨筆》。該書凡五集七十四卷,其中隨筆、續(xù)筆、三筆、四筆各十六卷,均有自序,五筆未就而卒,故僅十卷。全書前后撰寫近四十年。作者博覽群籍,于經(jīng)史百家、醫(yī)卜星算,無不深究。凡意有所得,隨手札記,故此書內(nèi)容豐富,涉及歷史、文學(xué)、哲學(xué)、藝術(shù)等各方面。其中對宋以前歷史、政治、經(jīng)濟、詞章、典故等考證精審,對宋代典章制度記述尤詳,頗具參考價值。對人物與事件間加評論,自成一說,所記見聞亦多裨掌故,足資參證。
此書頗得后人推重,譽為南宋筆記小說之冠。初刻于南宋,元、明均有刊本,已有脫佚。今有《四部叢刊續(xù)編》《筆記小說大觀》等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標點本。
上一篇:《兩宋詞·張掄·踏莎行》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李淛·踏莎行》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