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張掄·踏莎行》張 掄
張 掄
山居十首①
秋入云山,物情瀟灑。百般景物堪圖畫②。丹楓萬葉碧云邊③,黃花千點幽巖下④。已喜佳辰,更憐清夜。一輪明月林梢掛。松醪常與野人期⑤,忘形共說清閑話⑥。
注釋 ①山居十首:本詞乃是十首《踏莎行》中第七首。②堪:可以、能夠。③丹楓:經霜泛紅的楓葉。④黃花:菊花。⑤松醪(láo):用松肪或松花釀制的酒。野人:此處指山民、農夫。⑥忘形:指朋友相交,不拘形跡。語出《莊子·讓王》:“養志者忘形。”
明月種樹圖 【清】 湯祿名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 據詞題及詞中內容可大略推知,本詞作者曾在秋日山居于幽靜之處,逢山中楓葉染紅、菊花開放的美好景致。上闋寫秋意遍浸山中風物,楓葉與黃花各有風韻;下闋寫秋月下良辰美景,作者與山民飲酒閑話。
上闋首二句開篇明志,總領上闋,極其概括地寫出了秋意浸染天地的景象,為全詞奠定了基調。作者著力渲染的核心意象是“秋”與“山”,其用筆可謂簡練?!叭搿弊謽O富于智慧,可謂理解到時間的本源意義,“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周易 ·系辭下》),“秋”所暗示的時間就如轉動的車輪,將萬物都納入、裹挾、卷入到秋意之中,“入”字充分展示了時間將萬物聚集在一起的強力,“秋”之降臨,聚集萬物而染上秋意,萬象“瀟灑”,孰能例外? 而據“云山”一詞,可推測出作者是站在山腰或者山頂來俯視這遼闊曠遠的景象的。“物情”蓋出自“以類萬物之情”(《周易·系辭》),所指代的是萬物的存在狀態,秋意浸染層林,點染萬物而成“瀟灑”,因而“百般景物堪圖畫”。作者以“圖畫”比喻眼前景致,而以意象渲染意念與精神,因而作者此處乃是突出秋意涂抹染畫的力量,即那“入”的強力。
上闋末二句重點刻畫“百般景物”中的最耀眼者:“丹楓”與“黃花”。血紅的楓葉與金黃的菊花都是秋天時令的象征物。山嶺丹楓茂密叢結,每到深秋,寒霜洗后,萬葉血紅,壯麗如錦,紅色為底,碧云為邊,甚為壯觀?!斑叀弊殖錆M想象力,呈現出天地紅白相接的壯觀景象。有人如此形容山嶺丹楓,“曲曲皇皇伸九天,深秋碧云使人寒。楓林含血染紅葉,一片丹心獻人間”,亦可見一斑。而菊花金黃色的高貴與親切又讓人在寒霜秋意中充滿溫暖,作者放眼望去,萬山菊花點點,與蒼翠幽巖相伴,密密切切,如撒如播,“千點”突出菊花在秋陽下的點點閃亮。上闋所突出者無非是一個“秋”字,古往今來詠秋傷秋者何其之多,歌詠楓葉與菊花者又何其之多,但作者卻能用相當素潔的手筆,達到不凡的功效,亦堪稱難得。
下闋承接上闋寫秋日“佳辰”而來,轉而寫更加讓人憐愛的“清夜”。一寫白日,一寫清夜,展現出作者山居生活的閑適與愜意?!耙惠喢髟铝稚覓臁?,運筆簡約,透露出秋夜里幾許清輝寒意,見那樹枝稀落,月光清冷,仿佛如工筆畫之粗疏線條,此句旨在突出“清夜”之“清”。下闋末兩句將前述鋪陳的景致都融入到作者山居生活的體驗中,從“百般景物”“清夜”“明月”,最后歸結到人的生活,沒有人生存的世界畢竟是清冷寂然的世界,明月、松醪酒、作者、山民、閑話,如此的世界才堪稱完整。松醪酒之熱烈,閑話之悄然忘形,正對比于清夜月光之冷清,飲酒與閑話正是秋天山居生活的美妙所在,忘記塵世諸般煩惱,沒有幾多兒女情長?!俺!薄扒濉眱勺贮c化出作者山居生活的忘情心境,可謂得逍遙之樂,得“忘形”之醉。
全詞短小而凝練,結構層次分明,一白日一清夜,一秋意一閑情,過渡自然,起承轉合有度。語言簡練有力,樸實而頗有匠心,以心境統攝情景,并非一般矯飾濃艷之詞所可比擬。(張偉特)
鏈接 宋代公主的下降儀式。下降,指公主出嫁。宋制,被選中作為公主之夫者,即拜駙馬都尉,并賜玉帶、襲衣等物,謂之“系親”。又賜聘財銀萬兩,甲第一區。因為禮數大都由朝廷包辦,所以六禮中的前五禮已無必要進行,剩下來的主要就是親迎。至夫家,則行同牢、見舅姑、醴婦、盥饋、饗婦禮。宋初,公主下降皆升行,以避舅姑之尊,神宗時革此陋習。公主死,駙馬不得再娶,甲第收回,或另賜府第。
上一篇:《兩宋詞·呂本中·踏莎行》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洪邁·踏莎行》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