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鄧肅·長相思令》鄧 肅
鄧 肅
三 首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菊花開,菊花殘。雁已西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閑。
一重溪。兩重溪。溪轉山回路欲迷。朱闌出翠微①。梅花飛。雪花飛。醉臥幽亭不掩扉。冷香尋夢歸。
紅花飛。白花飛。郎與春風同別離。春歸郎不歸。雨霏霏②。雪霏霏。又是黃昏獨掩扉。孤燈隔翠帷。
山水圖(之一) 【明】 傅山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注釋 ①朱闌:紅色欄桿。闌,同“欄”。翠微:青翠的山色,也泛指青山。②霏霏:雨雪很盛的樣子。
鑒賞 如果說中國古典詩詞是一棵綠樹,那么“相思曲”就是它的長青藤,它成為文學的核心主題之一,蔓延無際。鄧肅的《長相思令》可算是青藤中的一片翠葉,雖平凡無奇,卻是一葉三花,新雅別致,留待我們對小花吟味、賞析,漸漸地覺察到相思情懷的芬芳印跡。
從時間角度看:“菊花”“梅花”“雪花”標示了前兩首詞的時令是“秋”“冬”,而“春歸”“雨霏霏”“雪霏霏”又標志第三首詞的時間維度跨越了四季。三首詞都用代言體,在不同的時令中表達思婦對游子的牽念之情。前二首起筆都很宏闊,“一重山。兩重山”“一重溪。兩重溪”,直接表現萬水千山的距離阻隔,群山綿延無際,溪水潺潺不已,正是山水無情,相思無期,“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東漢徐幹《室思詩》)。如果說前兩首詞是以空間開篇,那么第三首詞則是從時間起筆,“紅花飛。白花飛”暗示年復一年的花落花開,可謂花自飄零,人自等待,紅顏憔悴,相思難耐。
第一首詞中,女子正“高樓颙望”,看到的是“山遠天高煙水寒”,幾分迷茫,幾分凄涼,一切都是那么遙遠,有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傷感。然而,此時已是深秋,片片楓葉,染紅了林間,相思恰如這濃濃的紅意,郁結厚密。菊花又開,菊花又敗,“雁已西飛”,人猶未還,只能獨守空閨,任歲月變遷,“閑”字寫出了生活的單調和冷清。
第二首詞中,“朱闌出翠微”表明女子走出深閨,去尋覓游子的蹤跡。溪水曲折,山路離披,“溪轉山回路欲迷”寫出了路的繚亂,這正與紛雜的心情相吻合,同時還暗示女子常居深閨,對樓外環境的陌生。“梅花飛。雪花飛”表明冬已來臨,紅梅映雪,本是人間極景,大為不俗,而她卻是“醉臥幽亭不掩扉”,毫無欣賞之心,只是借酒消愁,最后在一片冷香中,她尋夢歸來。細細品味,女子不辭辛苦,所去的“幽亭”應不是尋常之所,那里大概是她與游子曾經愛戀相會的地方,是“夢”的天堂,那里有他們相戀的回憶,溫暖著她的心,所以她寧愿沉浸于此,長醉不歸,可悲可嘆。
第三首詞總結全篇?!凹t花飛。白花飛”是春的象征,在春日,她與戀人別離,春又來,而游子卻依舊漂泊在外,這兩句僅六字,卻包含了一年的時間輾轉?!坝牿笔窍牡臉酥荆把笔嵌挠∮?,在這時節,女子依舊“獨掩扉”,細數相思。“又”字突出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不變生活——等待?!肮聼舾舸溽 卑凳局挥泄聼襞c她相伴,殘燈點點滴滴,搖曳直到天明。
這三首詞都采用重章疊詠的復沓形式,富有民歌風情,語言精煉,內涵豐富,畫面清新,格調婉曲。作者以高超的筆力將相思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卻不失凄美和幽婉,有梨花帶雨般的渾然天成之感。(張雅莉)
鏈接 徽宗大興花石綱。徽宗朝運送奇花異石等進奉物入京的綱船,謂之花石綱?!熬V”是唐宋時官府運輸物資的組織編制,以若干船、車或馬匹編組成綱?;ㄊV以十船為一綱?;兆诩次灰院蟠笈d土木,下令在蘇、湖一帶采集太湖石運至汴京(今河南開封),花石綱自此開始。崇寧元年(1102),命宦官童貫置蘇杭造作局,專門制造供宮廷使用的高級奢侈工藝品。四年,又派朱勔主領蘇杭應奉局,專門搜括當地的奇花異石、珍禽怪獸。從此,運輸這些進奉物的綱船在淮、汴諸河中舳艫相接,絡繹不斷,號為花石綱。在以蔡京為首的“六賊”的慫恿、策劃下,朝廷用這些采自東南的花石竹木建造了豪華的大型園林。花石綱靡費公帑無數,貪官污吏不僅大肆中飽私囊,而且趁機對民間敲詐勒索、巧取豪奪,給東南地區帶來無窮的災難。方臘起義爆發,被迫暫停,起義失敗后又重新恢復。直到宣和七年(1125)金軍長驅南下,徽宗才不得不下罪己詔,停罷了延續二十余年的花石綱。
北宋末兩浙地區的農民起義——方臘起義。隨著經濟重心的逐步南移,北宋后期東南地區成為國家稅收的主要來源,而“二浙之俗”“豪者如虎”,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徽宗朝在蘇、杭設立“應奉局”“造作局”,勒索民間漆木等產品,人民生活陷入絕境;兼之連年災荒,餓殍遍地,成為引爆起義的導火線;而東南流行的摩尼教則為農民起義的爆發作了思想準備和組織準備。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方臘假托“得天符牒”,在睦州青溪(今浙江省淳安西北)漆園召集百余教徒聚會,痛斥統治者的罪行,號召大家揭竿起義,推翻宋王朝。漆園誓師得到當地人民的熱烈響應,起義正式開始。義軍尊稱方臘為“圣公”,改元“永樂”,建立了農民政權。方臘利用摩尼教秘密組織發動群眾,使起義帶上了濃厚的宗教色彩。史料記載,方臘起義軍把《金剛經》中“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有意改讀為“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強烈揭露了社會不平等的本質,“法平等”一般也被視為這次起義的綱領性口號。起義軍所到之處,誅殺官吏豪富,把財產分給貧苦的農民;內部貫徹平等原則,在政治上患難相助,無視“君臣上下”;在經濟上“凡物用之無間,不分你我”。僅三個月,起義軍就攻占了六州五十二縣,眾至近百萬,“東南大震”。宋徽宗在派童貫率十五萬大軍前往鎮壓的同時,被迫“下詔罪己”,宣布撤銷“造作局”“應奉局”,停止征發花石綱。宣和三年四月,在官軍的進攻下,起義軍與官軍決戰失利,方臘被捕,八月被殺。據《青溪寇軌》記載,官軍殺起義軍達百余萬,屠殺平民不下二百萬。起義軍余部堅持到次年三月才最終失敗。
上一篇:《兩宋詞·袁正真·長相思》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夏竦·鷓鴣天》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