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袁正真·長相思》袁正真
袁正真
南高峰。北高峰①。南北高峰云淡濃。湖山圖畫中。采芙蓉。賞芙蓉。小小紅船西復東。相思無路通。
注釋 ①南高峰、北高峰:為西湖十景之一。
仕女圖 【清】 費丹旭
鑒賞 如果我們不知道這首詞的創作背景,也許很容易把它理解為一首明快的情歌:這里描述的不正是美好的江南風景與簡單的少年愛情么? 在南朝樂府中,我們就與這畫面相逢過:“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西州曲》)在《小長干曲》中,我們也欣賞過這風景:“月暗送湖風,相尋路不通。”這首《長相思》,似乎與其他江南的歌謠無異。
“南高峰。北高峰。南北高峰云淡濃”是在寫“西湖十景”之一的南北兩座高峰。詞以地名入手,自然明朗,三句中連續三次出現“高峰”二字,絲毫不顧忌重復用詞會帶來的單調和乏味。如此天真執著,極似民歌中的寫法?!霸频瓭狻比纸拥脴O妙。以時濃時淡的流云襯托高聳對望的山峰,以柔和襯托巍峨,以靈動襯托秀美,畫面便由此豐富起來。而“湖山圖畫中”一句,像一場孔雀開屏,五字即能引發我們對于西湖風光無限的遐想。那也許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的圖畫吧。
下闋畫面由靜止的風光轉為活潑的人世,“采芙蓉。賞芙蓉”。這輕快的描寫帶來夏日的明媚與湖風的涼爽,不僅讓我們想到漢樂府“魚戲蓮葉中”(《江南》)的江南風光,更讓我們聯想到那些“采蓮南塘秋”的江南少女。那些在湖面上架著小船,在芙蓉中穿過,在有情與無情中,交付給天地以歌聲的女孩。“小小紅船西復東”,在“紅船”搖蕩的剎那,女子的美與芙蓉的美交相輝映,一切都洋溢著輕快、活潑的氣息。
最后,詞的主旨出現了,“相思無路通”。在鋪敘了西湖風光和乘船女子的美好之后,在描述了游蕩東西的小舟之后,她說,(那些小船可以在水面上四通八達),可是我對你的相思,卻無法溝通。這真像南朝民歌《子夜歌》中的隱語:“桐樹生門前,出入見梧子。”也像鮑照曾寫過的:“入蓮池,折桂枝。芳袖動,芬葉披。兩相思,兩不知?!?《代春日行》)
它的主旨僅僅停止在簡單的情詩上么?絕非如此。因為它的作者不是一位情竇初開的民間女子,而是一位淪為階下囚的宋舊宮人。袁正真與王清惠、金德淑等同為宋舊宮人,德祐二年(1276),元兵攻陷臨安時,她們隨三宮北上大都,從此故國山河、故園親友,一并睽隔。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當初與她們一同北上的宮廷琴師汪元量被賜準南歸,袁正真以這首《長相思》送行。這詞產生的場合,不是在江南的荷塘中,而是在送別汪元量南歸時,“馬為立躑躅,車為不轉轍。觀者皆歔欷,行路亦嗚咽”(三國魏蔡琰《悲憤詩》)的情況下所作。
所以詞中描寫的芙蓉美景,不是眼前所見的風光,而是回憶中故都的美景。而“無路通”三字的所指,并非指癡小兒女的情愛,而是暗含著山河殘破,千里迢迢,故國無路可通的悲愴。這三字,道出的是南宋滅亡之后,不忘故國的兒女心中的悲涼絕望。在這個背景下,再來看“湖山圖畫中”一句,便能讀出這五字中其實含著對故國山河無盡的眷戀與不舍。
同樣是表達對故都的追憶,有人深情綿邈地寫道:“江南正自堪憐。但滿眼楊花化白氈?!?劉辰翁《沁園春》)也有人直陳悲涼心緒:“淚眼東風,回首四橋煙草。”(周密《玉漏遲》)可是,這一首小詞卻別出心裁地借用了情歌的羽衣,采用了民歌中的簡潔率真,以女性獨有的柔情細膩,從另一個角度來書寫她的故國深情。(黃阿莎)
上一篇:《兩宋詞·無名氏·長相思》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鄧肅·長相思令》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