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月下笛》·張炎
張炎
孤游萬竹山中,閑門落葉,愁思黯然,因動黍離之感。時寓甬東積翠山舍。
萬里孤云,清游漸遠,故人何處?寒窗夢里,猶記經行舊時路。連昌約略無多柳,第一是、難聽夜雨。謾驚回凄悄,相看燭影,擁衾誰語? 張緒,歸何暮!半零落依依,斷橋鷗鷺。天涯倦旅,此時心事良苦。只愁重灑西州淚。問杜曲、人家在否?恐翠袖正天寒,猶倚梅花那樹。
張炎曾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秋與沈欽、曾遇等同往燕京(今北京),試圖投靠新王朝以尋找個人出路,但終因失意而歸。據舒岳祥《山中白云詞序》中說,張炎北歸以后,“不入古杭,扁舟浙水東西,為漫浪游”。這首《月下笛》就是他漫游甬東,在萬竹山中聞落葉而動“黍離”之感的一首抒情詞作。詞中通過對杭州的懷念表現出一種深沉的故國之思,展示出作者對故國的熱愛,對堅持民族氣節、不肯投降為官的故人的熱愛。
上片寫夢中與夢醒之后的感觸。開篇至“難聽夜雨”寫夢中之所見,把“萬里”、“清游”的行程作了概括性的交待。“孤云”是比擬,“連昌”等句是夢境,字面上寫的是唐宮,實際是宋王朝的故宮。“無多柳”,寫的是秋深葉落的季節特點,同時又象征南宋的腐敗與覆亡。“難聽夜雨”,表面上是秋雨淅瀝之聲,但據詞序來看,實際寫的卻是落葉。明明是“無多柳”,再加上秋雨淅瀝,豈不更加凄慘,故說: “第一是、難聽夜語。”“謾驚回”以下三句寫夢醒之后的情景。“燭影”寫客舍的孤單,“擁衾”寫秋寒難耐。下片寫“心事良苦”。“良苦”以前五句是對故都的向往,“良苦”以下五句是對“故人”的懷念,與開篇三句相呼應。
這首詞的主要特點是比喻別致。詞中也有一般性的比喻,如“萬里孤云”比只身遠游,“杜曲人家”比喻過去經常出入的名勝地區。別致的是,詞中運用了“象外比”,所謂“象外比”,也就是前人所說的“象外句”。這種“象外句”,表面上雖然有形象,而實際的含義與意境卻在形象本身之外。如無可上人詩曰: “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是落葉比雨聲。這首《月下笛》里的“連昌約略無多柳,第一是、難聽夜雨”過句,就來自“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不過,作者在詞里把落葉與聽雨的關系作了顛倒。而且寫的是夢中所見、所想與所聞。所以比之無可的詩句,似又深入了一層。
上一篇:柳永《晝夜樂》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
下一篇:蘇軾《永遇樂》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