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清·[雙調] 折桂令
周德清
倚蓬窗無語嗟呀①,七件兒全無②,做甚么人家?柴似靈芝,油如甘露,米若丹砂。醬甕兒才罄撒,鹽瓶兒又告消乏③。茶也無多,醋也無多,七件事尚且艱難,怎生教我折柳攀花!
【注釋】 ①蓬窗:猶言蓬戶、蓬門。謂編蓬草為門窗,形容貧寒之家。②七件兒:七件事,指日常生活中的七種生活必需品。據宋吳自牧《夢粱錄》 記載: “蓋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鹽、醬、醋、茶。”③消乏: 消耗完了。
【鑒賞】 開門七件事: 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是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缺的。“七件兒全無” 何以度日? “做甚么人家?” 問得悲切,問得激憤。閉上眼,我們仿佛看到一個窮困潦倒的讀書人正倚窗無語,卻一聲聲長吁短嘆,愁腸百結,無以自解的郁懣情態。
柴米油貴得嚇人,簡直如靈芝、如甘露、如丹砂。作者連設三個比喻,既夸張又貼切。日常普通之物卻成為最稀有、貴重之品,只有度日艱難的人才會深切體會到這種“米珠薪桂” 意味著什么。醬甕里剛剛沒有了醬,鹽瓶里又沒有了鹽,再看看茶也沒有多少了,醋也只剩下那么一點點,困窘簡直如迎面飛來的黃蜂,一個接著一個。“才……又” 的句式,語氣迫促,困窘之狀顯豁,而“茶也無多,醋也無多” 用重復句式,加強了艱難迭現的沉重感。
“七件事尚且艱難,怎生教我折柳攀花!” 元朝統治者把知識分子列為下下等人,有所謂“九儒十丐” 之說,就是走上仕途的文人也往往受到統治者的歧視,他們的思想長期處于壓抑狀態,因此,處世態度比較消極,他們或隱遁山林; 或沉湎于聲色,或杯酒澆愁,放浪形骸; 或乞食于人,淪為奴仆,像關漢卿以 “半生來弄柳拈花,一世里眠花臥柳” 為自豪。可見,折柳攀花,是元代知識分子的一種扭曲的生活,作者也不例外。但是,艱難的生活,逼得讀書人連消極逃避都辦不到了。“怎生” 二字,將感情推至高潮,聲聲嗟嘆,忽地哽住,其悲憤更顯得郁勃而難以平息。
這首小令,不應該僅僅看做是作者的自述,而應該看做是當時整個社會景況的一種反映。據史書記載: 元世祖忽必烈時,實行 “中統交鈔法”,以金銀為鈔本,后來,“歷歲滋久鈔法偏虛,物價騰貴,奸偽日萌,民用匱乏。” 可見,此曲中反映的物價騰漲,給下層人民帶來的生活窘況不完全是藝術的夸張。在元人散曲中,以這樣的角度、這樣切實的問題來反映社會經濟之衰敗、民不聊生的作品,實在是鳳毛麟角,難能可貴。
小令明白如話,對“七件兒全無” 進行鋪排,洋洋灑灑寫來,淋漓盡致。在鋪排直敘中又善于不斷變化,顯得錯落有致。結尾變悲嘆為憤激,矛頭直指最高統治者。
上一篇:王舉之·[雙調]折桂令·贈胡存善|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倪瓚·[雙調]折桂令·擬張鳴善|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