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臨江仙①·王炎》
鶗鴂一聲春事了②,不知苦勸誰歸。花梢香露染薔薇。小梅酸著齒,酒榼正堪攜③。 鴨綠一篙新雨過④,遠山半出修眉。仙翁理棹欲來時⑤。繞檐烏鵲喜,報與主人知。
①臨江仙,詞牌名。 ②鶗鴂,古書上指杜鵑,初夏時常晝夜不停地叫。③榼,盛酒的器具。 ④鴨綠,在此指江或江水。 ⑤理棹,整理船槳。
描繪生動活潑的景物,委婉表達作者的志向,這是本詞的一大特色。
上片描繪了一幅有動有靜的近景:前兩句即為動景,以杜鵑的叫聲襯托了環境的幽靜。在杜鵑的啼叫聲中,春天的腳步漸行漸遠,不知那一聲聲的“不如歸去”是在苦勸著誰。“誰歸”為全詞主旨的表達做好了鋪墊,引起讀者好奇。薔薇花梢上掛滿了滴滴香露,濕濕的花瓣如新染過一般。一個“染”字,將薔薇花因露水浸潤而更加嬌艷的情狀更加逼真地展現了出來,真到極致便似假,花就像是人工染過一樣,真是美景如畫。薔薇染露,小梅尚酸,正是飲酒賞景的好時節。
下片由遠及近展示“主人”的情感:一場新雨過后,碧綠的江水水面上漲。隔江望去,連綿起伏的遠山像極了女子眉毛彎彎。“半出修眉”運用比喻,將遠山比作女子的眉毛,不僅展現了遠山的形狀,還活畫出了水面時起時伏、遠山若隱若現的情狀。遠去的仙翁整理好船槳要歸來時,檐前盤旋的烏鵲高興地將這一消息報與主人知曉。作者在此采用了擬人修辭,其實是將“主人”的感情灌注于烏鵲之上。仙翁來而主人喜,由此可見作者在前二句望遠山也是為了等待仙翁歸來。這又同時回復了上片中“不知苦勸誰歸”句,可見在作者眼中,所有的景物都和自己一樣,在盼望并等待著仙翁的到來。而“烏鵲”又何嘗不像曹詩中“繞樹三匝”的賢才一樣,渴求得遇明主,建功立業呢?因此“歸”是全詞的詞眼,作者是想多多招攬人才,與他們一道建功立業,好早日完成中原“歸”復的大計呀。
這首詞以“歸”為主旨,而這一主旨又完全由一組特定意象演繹出來:呼喚著“不如歸去”、別名子規的杜鵑,理棹欲來的仙翁,繞檐的烏鵲。尤其是杜鵑鳥和烏鵲,在很多詞作中都被注入了類似的情感。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號雙溪,婺源(今屬江西)人。乾道五年(1169)進士。乾道末,調崇陽縣主簿。歷知臨湘縣,通判臨江軍。慶元間,歷任太學博士,秘書郎,著作佐郎兼實錄院檢討,著作郎,軍器少監,軍器監兼權禮部郎官。嘉泰元年(1201)罷,主管武夷山沖佑觀。后起知饒州,改知湖州。嘉定二年(1209)罷,再奉祠。累官中奉大夫、軍器監。嘉定十一年卒,年八十二。《宋史翼》有傳。炎與朱熹交誼甚篤。有《雙溪集》二十七卷,詞有《雙溪詩馀》一卷。
代表詞作:《卜算子·渡口喚扁舟》《小重山·日腳才添一線長》《木蘭花慢·緗桃花樹下》《水調歌頭·江月冷如水》《玉樓春·往年餬口謀升斗》《好事近·時節近元宵》《江城子·清波渺渺日暉暉》《西江月·蔌蔌落紅都盡》等。
●臨江仙,參見第73頁相關介紹。
●古代詩人常用“鴨綠”“鴨頭綠”,來形容江水顏色,后來,干脆用作江水的代稱。唐代李白的《襄陽歌》就有“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酦醅”的句子,這是歷史上較早的以“鴨頭綠”來形容水的詩句。直接把“鴨綠”比作江水的,是宋代的王安石,他所寫的《半山即事十首》之三“南浦東風二月時,物華撩我有新詩。含風鴨綠粼粼起,弄日鵝黃裊裊垂”,開了“鴨綠”代水的范例,一時間宋代許多詩人的詩詞中都有了描寫“鴨綠”的句子。如秦觀的“正南浦春回,東風寒退,粼粼鴨綠,裊裊鵝黃”(《沁園春》);蘇軾的“小舟浮鴨綠,大杓瀉鵝黃”(《乘舟過賈收水閣收不在見其子三首》其二)、“何人吹斷參差竹,泗水茫茫鴨頭綠”(《次韻王鞏獨眠》)、“覺來滿眼是湖山,鴨綠波搖鳳凰影”(《清遠舟中寄耘老》);陳三聘的“梨花寒食雨余天,鴨綠含風浪淺”(《西江月》)、“鴨綠粼粼,輕拍橫塘岸”(《蝶戀花》);倪偁的《西江月》也有“四面煙鬟繞翠,一川鴨綠搖光”;陸游的《快晴詩》更有“瓦屋螺青披霧出,錦江鴨綠抱山來”的佳句。甚至楊萬里還用“鴨綠”形容酒的顏色:“坐上豬紅間熊白,甕頭鴨綠變鵝黃。”(《生酒歌》)
作為南宋主戰派愛國詩人,王炎的詞作中絕少不了對國家的關注。在他的筆下,不管春夏秋冬,無論樂景哀景,都能讓我們體會到他心系祖國、渴求人才、關心百姓的赤膽忠心。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陰重,天寒雨意濃。數枝幽艷濕啼紅。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 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這是一首描寫農民生產勞動的詞作,這一題材的詞在宋詞中不可多得。
上片描寫農村秀麗的風光,展示了一幅田園風景圖:彤云密布,山色陰暗,天下著濛濛的細雨。花朵上,水氣聚成了晶瑩的水珠,像是少女眼睛里含著淚珠,奪眶欲出,令人十分愛憐。可詞人并未完全被這迷人的田園風光所陶醉。他把筆鋒一轉,奉勸人們“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不要因為風風雨雨摧殘著美麗的花朵,而愁悵滿懷,作無病呻吟。繪景生動形象,抒情真切幽邃。情感跌宕起伏,意境清新自然,為下片作好了鋪墊。
下片描繪了農民在田間生產勞動的情景。戴著蓑笠的農民,天天清晨早出勞作,他們的足跡踏遍了田間泥濘的溝渠和田埂。春耕、夏種、秋收,是農民們一年中最辛苦的三個季節。結句點題:“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農民們終年辛勞,犁透了田,灌足了水,盼望有一個豐收的年成。他們是沒有閑情逸致去賞花、憐花、惜花的。至此,上下片完美呼應,表現了作者與勞動人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
用詞人的心靈感受寒天雨中花兒的幽艷可憐,以百姓的立場體會田間農民生產勞動的辛苦,這是王炎此詩的獨特之處。也因此,他選用了蓑笠、溝塍、三農、犁等意象,表現自己對農民的關注,這又何嘗不是愛國心的體現呢?
鴨綠一篙新雨過,遠山半出修眉。
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
人間辛苦是三農。
上一篇:宋詞《臨江仙·晁補之》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臨江仙·陳與義》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