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臨江仙①·陳與義》
憶昔午橋橋上飲②,坐中多是豪英③。長溝流月去無聲④,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看新晴⑤,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⑥。
①臨江仙,詞牌名。 ②午橋,橋名,在洛陽縣南十里外。 ③豪英,有氣魄、有才干的人物。 ④“長溝”句,月深水流,投在水中的月影也仿佛靜靜流去。長溝,指大江大河。 ⑤新晴,指雨后初晴,夜月晶明。 ⑥“古今”二句,古今往來多少興亡之事,都不過作為三更時分的漁唱樵歌的材料罷了。漁唱,打魚人唱的歌兒。三更,指午夜,這里主要是為押韻。
這首詞寫于南渡之后,作者撫今追昔,抒發了對北方失地的思念。
詞的上闋作者回憶舊游。“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明月之下,午橋之上,豪氣干云,英杰相聚。酣飲之間,他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暢快淋漓。“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這是豪英歡聚的環境:月映水中,無聲無息,隨波逐流;月光之下,杏花弄影;笛聲悠悠,直到天明。至此,橋上豪英,橋下長溝,橋畔杏花,水中明月,已構成一幅動靜制宜、形神兼備的雅人高士夜飲圖。徹夜競吹的笛聲,更加襯托出此時的幽雅與寧靜。然而“憶”“昔”卻毫不留情地告訴作者,這已成過去。這里有作者對英雄的呼喚,更有對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慨嘆。
詞的下闋作者登樓抒懷。“二十馀年成一夢,此身雖在堪驚”。往事如煙,二十多年,風風雨雨,國事滄桑,自己顛沛流離。回想這些,恍如一夢,思之令人膽戰心驚。“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無奈之下,登樓賞月,更增懷古傷今之情。古往今來多少興亡之事,盡付諸漁唱樵歌之中。對家鄉的思念,對時局的憂傷,都融在了對歷史的無限感慨之中。
綜觀全詞,作者以淡語寫哀傷,豪放中見深婉,情真意切,空靈超曠。無怪乎胡仔評曰:“清婉奇麗,簡齋惟此詞為最優。”
笛聲是唐詩史上的一道風景,也是宋詞中作者表達情感不可多得的意象。例如李益的詩:“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范仲淹的詞:“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陳與義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在這些笛聲中,有詩人的思鄉,有詞人的悲傷,也有作者的傷時。笛聲就是作者的心聲。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今屬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進士。授開德府教授,累遷太學博士。南渡后,召為兵部員外郎、翰林學士、知制誥,官至參知政事。以詩著名,亦工于填詞。其詞意境與詩相近,有清婉奇麗的特點。豪放處又接近蘇軾,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有《簡齋集》《無住詞》。
代表詞作:《虞美人·十年花底承朝露》《憶秦娥·魚龍舞》《臨江仙·高詠楚詞酬午日》《虞美人·張帆欲去仍搔首》《點絳唇·寒食今年》《漁家傲·今日山頭云欲舉》《玉樓春·山人本合居巖嶺》《清平樂·黃衫相倚》《定風波·九日登臨有故常》《南柯子·矯矯千年鶴》《菩薩蠻·南軒面對芙蓉浦》等。
●臨江仙,參見第73頁相關介紹。
●陳與義作詩,向蘇軾學,向黃庭堅學,向陳師道學,但說到底是向杜甫學。他把對近代詩人的揣摩作為向杜甫學習的階梯。杜甫律詩的聲調音節,是公推為唐代律詩里最弘亮而又沉著的,陳與義抓住其精髓,在創作實踐中加以學習。盡管陳詩的意思不深,可是詞句明凈,音調響亮。靖康之難,國破家亡,天涯淪落。在流離顛沛之中,陳與義更加理解了杜甫,他們雖不同時,但卻心心相印,成為患難中的知己。從而也深切體會到杜甫詩中安史之亂的境界,自然而然在實踐中效法杜甫這類蒼涼悲壯的作品。陳與義逃難的第一首詩《發商水道中》:“草草檀公策,茫茫杜老詩。”可以說是其后期詩歌的發軔之作;《正月十二日自房州城遇虜至》“但恨平生意,輕了少陵詩”,表示他經歷了兵荒馬亂,才明白以前對杜甫領會不深。此后,他的詩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從而形成了雄闊慷慨的詩風。
陳與義的詞慨嘆歷史,思念家鄉;陳與義的詩同樣是憂國憂民,心懷天下。
登岳陽樓
陳與義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白頭吊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恨悲。
這首詩寫于南渡之后、國破家亡之際。作者借登岳陽樓的所見所思所感,表達出了自己深深的愛國之情。
首聯寫其地理形勢與現狀。岳陽樓坐落在洞庭湖之東長江水之西。它的帷幔、旗子低垂靜穆,冷冷清清。夕陽西斜,遲遲未落。景為意景,無心之夕陽都遲遲不肯落下,何況人乎?頷聯詩人登樓吊古傷今。岳陽城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吳蜀相斗之城。“橫”使大好河山一分為二,使愛國詩人心中不順,愁腸萬曲。因而在洞庭湖和君山之間徘徊,直到暮色沉沉,雖悲憤萬千,卻又因朝廷的茍安萬般無奈。頸聯作者望遠懷鄉。詩人自陳留縣到臨安,三年的顛沛,流浪萬里,艱辛備至。盡管如此,還是遠望中原,渴望山河統一之情盡在其中。尾聯直抒悲傷之情。風霜之中,白發之人,懷古傷今,悲傷不已。詩人空有報國之志,卻找不到報國之門,只能仰天長嘆。
整首詩沉郁悲壯,作者在登樓遠望、感時嘆勢當中,傷國懷家、一腔愛國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陳與義一代儒官,為國而憂憤,為民而傷悲,通過他的詞、他的詩,我們已經窺見一斑。
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白頭吊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恨悲。
上一篇:宋詞《臨江仙·王炎》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乳燕飛·劉辰翁》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