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門,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峽雷霆斗, 翠木蒼藤日月昏。
戎馬不如歸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婦誅求盡, 慟哭秋原何處村。
杜甫五十五歲在夔州時期,數登白帝城樓,寫下不少以白帝城為題的詩篇。《白帝》是其中之一。
前四句寫雨景。詩人居高臨下,鳥瞰大江,但見烏云翻滾,涌出白帝城門。一個“出”字將云寫活。傾盆大雨,直注城下,如同掀翻天盆。用“翻盆”而不用“傾盆”,更顯得形象生動。暴風雨中的長江,另有一番驚心動魄的景象:電光閃閃,雷聲隆隆,仿佛巨龍爭斗,攪得天昏地暗;江水咆哮,奔騰澎湃,綠樹青藤隨風搖擺。詩人立足之處,正值西陵峽口,兩岸連山,絕壁高聳,江水夾乎其中,雨中觀之似乎水面猛漲,故曰“高江”;峽內流水湍急,恍若山水齊奔,故曰“急峽”。若云“急江高峽”,實則實矣,然索然無味也。“江流助以雨勢,故聲若雷霆之斗,樹木蔽以陰云,故昏霾日月之光,此陰慘之象也。”(《杜詩詳注》)這是三峽的自然景觀,又何嘗不是征塵彌漫、旌旗蔽日、殺聲震耳、刀光劍影的戰場呢!“前敘雨景,便興下亂象。”(《杜臆》)詩人狀雨景之猛烈,實為制造聲勢,以“雷霆斗”暗喻安史之亂。
后四句寫感懷。自第五句始,詩意陡轉。馳目騁懷,一匹悠閑的老馬引起詩人無限遐思。戎馬上陣,出生入死,遠不如歸馬安逸。這里的“歸馬逸”暗示安史之亂已經結束。然而戰后的大地,卻是一幅十分悲慘的景象:田園荒蕪,十室九空,哀鴻遍野,民不聊生。被殘酷戰爭奪去丈夫、被橫征暴斂壓榨得一無所有、非常可憐的寡婦,無限悲痛;秋天的原野,到處傳來凄愴悲涼的哭聲。詩人于滿目瘡痍之中選取一寡婦典型,為詩篇涂抹了悲劇色彩,其對當時社會的控訴批判也更為強烈。
這是一首變體律詩,又叫拗體律詩。首聯兩句不按一般律詩的平仄,以民歌詞句流出,通俗易懂,曉暢輕捷,絲毫不覺拗口,這是杜甫的一大創造。仇兆鰲曰:“杜詩起語,有律體似歌行者,如‘白帝城中云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是也。然起四句一氣滾出,律中帶礙?”到了頷聯和頸聯,則謹遵章法,工穩對仗。或一聯巧對,或當句出對,參差錯落,富于變化,造成全詩意境的轉換,氣氛的懸殊,跌宕有致,開闔自如。
上一篇:《田家行·唐·王建》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碩鼠·《詩經·魏風》》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