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吳雯
野渡添秋水,危橋一線通。
臨深能自力,終不污泥中。
吳雯(1644—1704),字天章,號玉溪生,原籍奉天遼陽(今屬遼寧),后居蒲州(今山西永濟)。有《蓮洋詩抄》。
作者寫的是山野中常可見到的情景:橋下飛流急,兩山一線牽。孤身過獨木,回首猶驚心。危,高聳狀。一線,言橋面極窄,可知為兩山間懸架的獨木橋。秋水猛漲,澗流湍急,涉渡不能,四顧無助,只好壯著膽子,依靠自己的力量,沉著鎮靜地過了橋,而未遭致沒頂之災。令人深思的是,詩以《野渡》為題,并不具體介紹如何“渡”,卻集中筆力于“渡”的前因后果上。“野”者,人跡罕至處也。野渡者,必為遠途跋涉,舉目無親的旅人。且水急橋危,仍冒著一死的危險渡河,可見過河對他至關緊要。不渡,或跌下河去,都會導致入“污泥中”的下場。是為前因。但此人并未驚懼卻步,或魯莽行事,而是小心謹慎,極為自制,終于跨過天險,達于彼岸。成功之余,既感欣慰,又著實后怕,是為后果。可見作者的本意,不在記事,而在喻理。
在人生的旅途上,何嘗沒有這樣的坡坡坎坎?人事參差,難以逆料。有時就是這樣,身處逆境,即便置身于鬧市,卻心如荒漠,陷入深深的孤獨感中,找不到任何可以借助的外力。吳雯自己就是如此。他自小聰慧過人,博覽群書,富有詩名。卻仕途失意,應博學鴻詞科落第,只得旅食四方,踏遍南北。一代英才,浪跡天涯,最后因居母喪,憂傷而死。可嘆,可悲!
可貴的是,身處逆境仍能潔身自好,不發違心之論,不做背義之事,不同流合污,“不污泥中”,堅持高尚的人生追求,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吳雯就是這樣:寧肯客走他鄉,不甘仰人鼻息。
更可貴的是,身處逆境仍能自強不息,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難,達于勝利的彼岸。吳雯不消極氣餒,自暴自棄,而是發憤努力,筆耕不輟,終以詩名著稱于世。王士禎對他十分器重,贊為“仙才”。趙執信評其詩為“天姿國色,粗服亂頭亦佳”。他的詩,不使才,不尚聲華,不求娟好,但語工意新,飽含神理。這首詩就是明證。
此詩雖只短短四句,感情的轉換表達得極有層次。“野渡添秋水”——焦急,無望;“危橋一線通”——喜憂參半;“臨深能自力”——驚懼,自勉;“終不污泥中”——欣慰,后怕。確能緊緊抓住人心。
上一篇:《重登永慶寺塔·[清]袁枚》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鈞天·[唐]李商隱》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