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民歌·黃山》原文與賞析
三十六峰高倚天,瑤臺金闕貯神仙。嵩陽若與黃山比,猶少靈砂一道泉。
《苕溪漁隱叢話》: “圖經載,黃山舊名黟山,東峰下有朱砂湯泉,熱可點茗,春時即色微紅,昔人詩云。”黃山,秦朝時稱黟山,這是因為山色青黑且蒼潤的緣故。唐朝天寶六年(747),唐玄宗下詔改名為黃山,其理由是,傳說軒轅黃帝曾率領左右丞相容成子、浮丘公來黟山采藥煉丹,后來乘龍升天。這首詩就是寫黃山的雄偉形勢及有關傳說的。
全詩共四句。首句總寫黃山山峰的高峻。黃山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句中的 “三十六峰”當指三十六大峰,如天都、蓮花、浮丘、容成、桃花、軒轅、上升、煉丹、飛龍等峰。“高倚天”,即高聳直達天上,倚(yi),在這里是 “靠”、“挨近”的意思,三十六峰中的蓮花峰,海拔1873米;天都峰海拔1810米,都是我國東南地區罕見的高峰,其他的山峰也都挺拔高峻,因此,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游黃山后驚嘆地說: “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詩人贊嘆三十六峰的高峻之后,便展開了想象的翅膀寫道:“瑤臺金闕貯神仙。”瑤臺,指美玉砌成之臺;又指神話中神仙居住的地方。金闕,道家認為天上有黃金闕(城樓)、白玉京,是仙人或天帝居住的地方。詩人由黃山的“三十六峰”高聳入天,便聯想到天上神仙藏身居住的 “瑤臺”、“金闕”,這就更進一步寫出黃山三十六峰的神奇,也向讀者暗示,如果登上黃山的三十六峰,就可以與天上的神仙會晤了,真可謂是想落天外,讀之使人有飄然凌空,遨游仙境之感。
三、四兩句,作者又運用對比、襯托的手法寫黃山的朱砂湯泉。黃山有“三奇四絕”,“三奇”是奇松、怪石、云海,再加上溫泉,合稱 “四絕”。而溫泉中的朱砂湯泉,泉水溫度很高,可以點茗(即沏茶),這可以說是奇中之奇了,所以作者在詩中特別贊美此泉。然而作者又不是一般泛泛地稱頌朱砂湯泉。而是把它視為黃山優于嵩山的主要條件: “嵩陽若與黃山比,猶少靈砂一道泉。”“嵩陽”,意為嵩山之陽(南面),在這里即指嵩山,位于河南省境內,是中國著名的 “五岳”中的 “中岳”,山勢亦頗雄偉峻峭,且處于“五岳”之中,堪稱名山。但嵩山和黃山相比,卻沒有靈異的朱砂湯泉。這就更突出了黃山的特異之處。
詩的語言必須凝練,這是因為詩是用語言給讀者的想象力提供形象,它在有限的詩句中含蘊豐富的思想內容。黃山僅風景薈萃之地即有154平方公里,其中最高峰達1800多米,要寫黃山,可寫的峰巒云泉何止萬千,然而本詩的作者僅用28個字,既概括地寫出黃山的聳入蒼穹的三十六峰,又點明黃山異于嵩山的特殊景象,還融入了作者的豐富的想象。從而有點有面地給讀者的想象力提供了既概括又具體的黃山形象,確實收到了以少總多,寓萬象于短柬的藝術效果,洵為吟黃山詩作中的精品。
上一篇:《宋代民歌·雨中花·鷓鴣天》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先秦民歌·黃鳥》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