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歌·歌樂還鄉》原文與賞析
匈奴擾亂四方,丈夫按劍而王。鐵衣年年不脫,龍馬歲歲長韁 。腰間寶劍常掛,手里遮月恒張。一去掃除蕩陣,為須歌樂還鄉,為須歌樂還鄉。
這首歌辭寫的是平息匈奴騷擾,歌樂還鄉的英雄形象。歌辭所指既稱“王”,其人又功成還鄉,顯然已不是立志進取,而是頌揚功績,所以當屬于頌諛一類的歌辭。
稱樂歌為 “歌樂”者,有王昭君變文: “異方歌樂,不解奴愁”。韓擒虎話本: “天使在此,并無歌樂。”“歌樂還鄉”調名與辭中之意相同,調名便點明了此辭的主要內容,是說平息騷亂的英雄凱旋歸鄉。
“匈奴擾亂四方,丈夫按劍而王”,前一句寫勢態之嚴重,后一句寫大丈夫的果敢行動,“王”是說大丈夫已取得一定戰績。匈奴一向粗野蠻橫,時常騷擾邊疆地區,甚至穿越邊疆,騷擾內地,因此已構成對國家的極大危害。每朝每代都希望安定和平,但都很難了此夙愿,因而朝朝代代都有功臣應運而生,為國家戍邊而戰。此辭中的 “丈夫”很有英雄氣概,一個“按劍”說明他的堅決果斷,雖是一個具體的行動,卻濃縮了很深廣的內容,它是丈夫采取一系列 “軍事”行動的縮影。這是辭的特點,往往言簡而意賅,精練而凝重。
首句點明丈夫活動的環境,也說明立下的功績,統領全篇,地位異常重要。
接下去四句“鐵衣年年不脫,龍馬歲歲長韁。腰間寶劍常掛,手里遮月恒張”,是說丈夫平息騷擾的艱苦生活與緊張的戰斗生涯。匈奴既能擾亂四方,當然有它自己的野心和軍事實力,所以平息它并非易事,而是需要付出艱苦的代價。戎馬生涯異常艱辛,再加上匈奴具有一定實力,使本來已經很艱難的歲月又蒙上了一層厚霜。丈夫身先士卒,常備不懈,鐵衣成年累月地穿在身上,戰馬也年年用長韁,隨時準備征戰。腰間的寶劍常年掛在身上,手里也時刻握著武器。這一系列的細節描寫可以說是“按劍”動作的具體化。在這里,給我們展示的是一個 “戰爭鐵人”的形象。“年年”、“歲歲”、“常”、“恒”這些表示時間的詞說明了戰爭的緊張與持久,體現平息匈奴騷擾是多么艱難的事。所以說,這首歌辭非常注意氣氛的渲染,說戰爭越艱苦,那么丈夫的形象也越令人仰慕,他的戰績便越值得歌頌。
這首辭的詳寫與略寫處理得比較得當。中間兩句顯然是細描,而首句與末句都是略寫。“一去掃除蕩陣”雖只是幾個字,卻說明平息匈奴的大舉成功。這一成功完全歸于年年歲歲艱苦準備,即是中間兩句辭描述的戰備狀態的必然結果。這一句略寫說明平息騷亂之事大快人心,只 “一去”便“掃除陣蕩”,可見丈夫的威力所在。“為須歌樂還鄉”的疊句則表示平息騷亂之事深入人心,丈夫深得百姓的欽佩與贊頌。
此歌辭從總體上說很具特色,內容雖是普通的頌諛一類,但在寫法上卻別具一格,一連串的排比以及詳略的處理使之在藝術上取得成功。
上一篇:《先秦民歌·桑中》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先秦民歌·漢廣》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