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歌·望江南》原文與賞析
天上月,遙望似一團銀。夜久更闌風漸緊,為奴吹散月邊云,照見負心人。
這首詞寫棄婦對負心人的強烈悲憤,感情真摯,言辭率直。
第一句“天上月,遙望似一團銀”,交代了棄婦痛發悲憤的時間與環境。“月”無疑是指晚上,“一團銀”是指月亮。吳均《兒公山賦》“桂皎月而常團,云望空而自布。”團,即是圓。“一團銀”指銀盤,便是月亮,可見是滿月。月圓人亦圓,才是最幸福最美滿的時刻,而現在月圓人缺,無疑是最痛苦最傷感的時刻。棄婦的心如月亮般皎潔,清晰可見,她對他曾是一片赤誠,一派真意,她把所有的一切都寄托在他身上,愿與他結百年之好,可是他無情地離開了她。她純潔如玉的心地與他污濁卑鄙的靈魂形成了多么鮮明的對比。至此,我們可以看出,封建社會的女子大都是悲劇角色,或者無望找到自己所愛,或者找到所愛又遭拋棄。
棄婦對月凝思,感慨萬千。不知靜坐了多少時辰,夜已經很深了。已是深夜,風刮得漸漸猛烈起來,可她無動于衷,仍然想她的心事。她希望那風替她吹散月亮旁邊的陰云,使月亮重現一絲光明,照見離她遠去的負心人。
“照見負心人”一句,不是說棄婦對負心人還留戀至深,希望再看他一眼,留下更多的回憶,而是她懷著萬分悲憤的心情,想看到離異后的他生活得如何,她在潛意識里覺得他活得不如從前,而且想通過明月透視他的心,因為他問心有愧,對她不起。這似乎是對負心人的一種心理懲罰吧?
舊式女子是被壓迫被損害的對象,她們在第二性的地位中不知跋涉了多少年,也許是社會的摧殘使她們從未真正的站立起來,取得和男子一樣的平等,所以她們對男子的負心只能是發自內心的痛楚,甚至還有一絲幻想,等待男子回心轉意,而從未采取什么行動。本詞中的棄婦態度似乎比較堅決,“照見負心人”足見她的悲憤程度,然而她也在月夜悲思、痛感自己的不幸。這里雖然寫的是一個棄婦,但反映出多少棄婦的心聲。
在詞中,棄婦的心情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明亮的月夜,他靜思慨嘆自己的悲慘命運,一度陷入冥思苦想之中,回憶過去的甜蜜、現在的凄涼、未來的渺茫,不禁萬分悲痛。當夜深風緊之時,棄婦的心情也起伏不已,他給她帶來歡樂,最終卻帶來深深的痛苦,她對他愛恨交加,最后是萬分的悲憤襲上心頭,她也擯棄了對他的最后一絲留戀,希望月亮能照照這個負心人的心,讓他羞愧得無地自容。
在這短短的幾句中,隱含著棄婦復雜的情緒變化。短小精悍,明白如話,是這首詞的最大特點。外景與內情的對照也是本詞的特色之一,月圓人缺是人生之一大憾事,尤其是在滿月之夜,棄婦孤苦伶仃,形影相吊,更增添了幾分凄凄慘慘戚戚的悲涼氣氛。棄婦可憐,但棄婦自愛,她能夠從被拋棄的孤苦中走出來,去審視一下拋棄她的負心人,這是棄婦的高處,也是本詞的妙處。
上一篇:《先秦民歌·有女同車》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唐代民歌·望江南》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