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歌·樂世辭》原文與賞析
失群孤雁獨連翩,半夜高飛在月邊。霜多雨濕飛難進,暫借荒田一宿眠。
這首歌辭是七言四句之聲詩,盛行于初唐。寫的是失群孤雁的孤獨落魄的凄慘景象,屬于詠物一類詩。辭作者借此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懷,孤獨、寂寞又沒有歸宿,好不悲涼。
“失群孤雁獨連翩,半夜高飛在月邊”,這兩句就奠定了悲涼的基調。雁是大型游禽,每年春分后飛往北方,秋分后飛回南方,流動無定處。它們喜歡群居,飛時排成“人”字或“一”字形。孤雁顯然是在群飛時,不小心落伍而失群的。大雁在群飛時,叫聲也非常快樂;而當剩下一只孤雁時,叫聲卻顯得異常凄慘。它在空中漫無目的地飛著,深感前途渺茫。“連翩”是指雙冀飛翔,不分孤飛與群飛。李白詩“短翮獨連翩”,伍子胥變文:“回野連翩而失伴”,其中“連翩”與孤獨之意均不相抵。這里是說失群的孤雁獨自接連不斷地振翅疾飛,似乎在尋找伙伴,可是伙伴們杳無蹤跡,只它自己形影相吊。夜半更深,萬籟俱寂,各種飛禽已找到自己的歸宿,安安靜靜,舒舒服服地入睡,或許還正做著美夢呢。可是孤雁只在一味地飛著,它沒有伙伴,也未找到歸宿,在它朦朧的意識里,它覺得找到伙伴才是最好的歸宿,因此它不停地振翅疾飛,但它不知伙伴究竟已飛到何處。孤雁借著月光飛,飛來飛去也只在月邊,畢竟夜黑分不清方向,可孤雁未因此而停止飛翔。
這兩句給讀者提供一個很靜很凄涼的畫面:月光下,一只大雁在孤獨地飛著。這畫面能引起讀者的無限遐思,雖然這只是最簡單的一幅畫,半夜是一個特殊的時間環境,靜寂任人思緒暢游,月光,溫柔明亮,任人暢想,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孤雁在飛,讀者心中更覺凄涼。
孤雁在不停地飛翔,也隱隱約約地感到自己要飛到天明。可是天還沒有亮,便降下了厚厚的一層霜。降霜太多,打濕了大雁的羽翼,使大雁難以飛進,所以大雁只好暫借荒田,勉強住一宿。孤雁在孤獨地飛,已經是很悲慘的事,但是對這只孤雁來說,能夠飛似乎就有希望,希望還在,就要尋找,即使徹夜不眠。可是孤雁連這最起碼的要求都不能滿足,霜多羽翼濕,便飛不動了,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孤雁 “暫借荒田一宿眠”。
失群孤雁本已可憐,但環境卻又增加了孤雁振翅高飛的難度,甚至根本就不能再飛,孤雁此時可謂悲上加悲,又無可奈何,真是 “束翼無策”了。當其他飛禽在安樂窩內盡享快樂的時候,孤雁卻在荒山野外孤零零地躲在一角,期待日出霜退再高飛。
此詞寫得異常悲涼。“失群”、“孤雁”、“獨連翩”、“飛難進”、“荒田”這些詞在字面上便造成一種悲涼的氣氛,若和全詞聯系起來,那悲涼氣氛更濃,這是作者極力渲染的結果。詠物似乎也是在詠某種思想情感,有時人也像一只孤雁一樣孤苦伶仃,感覺無依無靠,沒有歸宿,這是詞的意外之意。
上一篇:《先秦民歌·中谷有蓷》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先秦民歌·伐檀》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