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民歌·中谷有蓷》原文與賞析
中谷有蓷,暵其干矣。有女仳離,嘅其嘆矣。嘅其嘆矣,遇人之艱難矣。
中谷有蓷,暵其修矣。有女仳離,條其歗矣。條其歗矣, 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暵其濕矣。有女仳離,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這是一首棄婦詩。婦人為何被棄呢?朱熹《詩集傳》說: “兇年饑饉,室家相棄,婦人覽物起興,而自述其悲嘆之詞也。”
第一章 “中谷有蓷(tui),暵其乾矣”兩句是觸物起興,是說山谷里的益母草,天旱干枯了。這兩句應是今昔對比。首句是說山谷里的益母草曾經長得很茂盛,比喻說明夫妻剛結合時,曾經有過幸福美滿的歡快生活。第二句是說如今天旱益母草干枯了。比喻說明夫妻感情的淡漠,婦人被遺棄,處于困境而憔悴。這兩句與《詩經·衛風 ·氓》中“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比喻女子年輕美貌之時,得到丈夫的歡心:“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比喻女子年老色衰之后,被丈夫所遺棄的景況,與此頗有相似之處。只不過二者被棄的原因不盡相同罷了。三、四兩句 “有女仳離,嘅其嘆矣”,是說有位女子被遺棄,深有感慨地嘆息。末兩句 “嘅其嘆矣,遇人之艱難矣”,是說感慨嘆息的是嫁夫遭受到磨難痛苦。
二、三章的內容同第一章的內容大體相似,只是個別詞句有所變化。二章中的修,本指干肉,這里也是干的意思。條,長,指嘯聲。歗,嘯的異體字,悲嘯。淑,善、良。三章中的濕,曬干。啜,哭泣時的抽噎。
這首詩與《詩經》中其他民歌一樣,雖也采用了慣用的反復詠沓的重章寫法,但與其他詩的重章不盡相同。全詩除一、三兩句“中谷有蓷”、“有女仳離”兩句完全重復外,其他各句都有變化。諸如 “暵其干矣”、“暵其修矣”、 “暵其濕矣”三句, 雖然干、修、濕三字在意義上相同,但這一更換,不僅避免了重復板滯,而且給人以變化無窮、耳目一新之感。再如 “嘅其嘆矣”、 “條其歗矣”、 “啜其泣矣”, 寫棄婦先是悲傷哀嘆, 而后長吁短嘆,最后泣不成聲,這就把婦人被遺棄的痛苦由內心之痛而形諸于外的表現,越來越深入地敘寫出來,婦人心事沉重,哀聲嘆氣,涕泣橫流的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本詩正是通過棄婦述說被遺棄的痛苦悲傷和對丈夫丑行的揭露來表現主題的。即使像朱熹所說“兇年饑饉,室家相棄”的話,也仍然掩蓋不了詩中丈夫的丑惡靈魂。當然,婦人被丈夫遺棄,也是以男子為中心的男尊女卑的社會造成的。在這一點上,在暴露丈夫的同時,也是對當時社會制度的揭露。
從寫作角度看,除了上面所談到的以重章逐層深入地抒情達意者外,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頂真格,或叫轤轆體,也就是接字體的運用。諸如每章的四、五兩句相接,即結句與起句重復相接。這既使所寫內容互為銜接,節奏緊湊,起到一氣呵成的作用,又使抒發的感情跌宕起伏,推向另一新境地。這種形式的運用,對后世是有影響的。
上一篇:《先秦民歌·七月》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唐代民歌·樂世辭》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