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民歌·掛枝兒·恨天》原文與賞析
譙樓一鼓,一聲聲敲,一聲聲風透; 南來雁,一聲聲叫,一聲聲離恨別愁。曾記得,月兒下,燈兒前,一聲聲罰咒。你的咒兒一聲聲都變做了假,我的咒兒一聲聲都變做了羞。恨煞那不睜眼的皇天也,就在桌兒上拍一拍手。
情人天各一方,不得團聚,相思悠悠,恨別凄凄,此中滋味,豈可言喻?飽受了離別思戀之苦,往往會因一定情境的觸發,驀然而生忿怨之情,甚至遷怒于他物,進而發出不平的呼喊,唱出痛切的心聲。《掛枝兒·恨天》,正是一首這樣的情歌。
這首情歌,以思夫婿而恨蒼天的怨婦口吻寫成。
“譙樓一鼓,一聲聲敲,一聲聲風透;南來雁,一聲聲叫,一聲聲離恨別愁。”開篇觸物,通過聲音描寫現實之景。這是經過思婦感情過濾所突現出的情景,是人物在特定情境下感情的反光折射。譙樓,即所謂鼓樓。一鼓,報告時至一更的鼓聲。這里,點明了時間:秋夜一更。描繪了環境:城鎮中。秋夜里,報時鼓聲聲敲起,寒秋風颯颯吹至,南來雁陣陣嘹唳。用特定之景烘托出思婦內心世界的境況:那生寒凝霜的秋夜,正是其感傷凄涼的心境;那鼓聲風聲雁鳴聲,正是其心煩意亂情緒的披露;同時,也創造出一種悲涼凄苦的藝術氛圍,表露全篇感情的主線乃是離恨別愁,為抒寫“恨天”的情緒暗設伏線。作者為什么偏偏選擇這樣特定的時間與情境呢?因為這正是夫妻團聚、其樂也融融的時候,是思婦最易進行對比、感到形單影只的時候,是其思念、孤獨、凄涼、哀怨等諸多感情紛至沓來的時候;尤其是雜亂秋聲混成一片,鉆入耳鼓:那一更鼓仿佛一下下震顫著心靈,那深秋風仿佛一陣陣寒徹著周身,那雁叫聲仿佛一聲聲刺激著神經,則最是使思婦的愁思怨情更強烈而集中地喧囂躁動起來的時候;因此,這也是“恨天”擊案以渲泄的最佳的時候。作者獨具匠心,選擇了這個時候,舍客觀物象而不取,只是抓住聲音不放,以心境去寫景,通過重疊詞語“一聲聲”的四次反復使用,摹寫寒秋之夜悲涼撩亂的情景,聲響在耳,使讀者的心弦也仿佛隨之而顫動奏鳴。
“曾記得,月兒下,燈兒前,一聲聲罰咒。”這是第二層,憶及過去之事。“罰咒”,懲治的咒語,猶謂山盟海誓。為相思所苦的思婦急欲將其驅散,給自己的感情世界增添幾縷春意,注入幾絲溫暖,于是,為兩人共有的那段美好的生活,也便自然地在記憶的屏幕上閃現出來:皓月如輪,清輝似水,他們穿花拂柳,相依相偎;桌亮銀燈,床鋪錦被,他們你憐我愛,如癡如醉;月兒下,燈兒前,他們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共同描繪著永不分離的愛的春天。這里,作者仍在聲音上做文章,以“一聲聲”突出“罰咒”的數量與分量,表明山盟海誓經久難忘,猶在耳畔回響。“一聲聲罰咒”的記憶,由外界的一聲聲秋夜之聲觸發而起,承接前文十分自然,對引出下文亦頗具妙用。
“你的咒兒一聲聲都變做了假,我的咒兒一聲聲都變做了羞。恨煞那不睜眼皇天也,就在桌兒上拍一拍手。”這最后一層,再回轉到現實中來,有力地抒寫出怨恨之情。當此之際,她恨不得將遠游在外的人兒一把扯到面前,直接與之 “對話”,奚落其違約食言,責其 “咒兒”“變做了假”,使自己的“咒兒”也成了一番空話。前邊的兩句,仿佛與其當面對質,盡出怨情,但怨而不怒,拳拳深情隱含其中,怨對方久別不歸,言無兌現;惱自己過于篤信罰咒,以至于日日夜夜苦思枉盼。既然對方哄騙了自己,既然自己因此而怨而惱,那么,接下去的感情爆發,一定會是痛咒其無情無義了吧?然而,出人意表,這位思婦竟將對方一下拋開,咬牙切齒地遷怒無辜,矛頭他指,將 “不睜眼的皇天”“恨煞”,紅顏一怒,拍案而起,惟恨皇天使夫婿的 “咒兒”“變做了假”。在這里,她執拗地認為夫婿深愛著自己,也一定會信守諾言,之所以他不回歸團聚,都是可惡的皇天從中作梗。煞尾兩句,妙肖怨極恨天的口吻,摹寫恨極拍案的典型細節,二者前后輝映,相得益彰,活畫出思婦苦盼夫婿歸來、怨恨皇天弄人的情狀,傳遞出人物內心世界的神韻,結尾扣住題目,突出主旨,干脆爽利。
構思獨特精巧,感情波瀾起伏,行文一氣貫注,是這首情歌的突出特點。它以寫景開篇,起勢由徐而疾,極力突出令人心煩意亂、坐臥不安的環境氛圍,披露出抒情女主人公心境的煩躁孤凄,“一聲聲”的四次反復使用,給人造成一種強烈的壓抑之感,似乎艱于呼吸視聽。接下去由四外撩亂的秋聲而引出對“一聲聲罰咒”情景的記憶,情緒為之一變,那溫馨的夜晚,那熾熱的盟誓,使她有些釋懷陶醉飄飄然了。然而這美妙的回憶卻猶如曇花一現,轉瞬即逝,她忽又從夢境之中跌落到現實的凄涼之中,怨恨油然而生,怨對方的 “咒兒”“變做了假”;進而由怨而生恨,遷怒于天,恨皇天“不睜眼”使自己的相思夢難圓,感情迸發勢不可遏,發為咬牙切齒的呼喊。最后摹寫紅顏一怒的拍案之狀,避免直說,寓有深意,使感情的濤聲發出轟然巨響,便戛然而止。感情的發展有疾有緩,波瀾起伏,富于變化; 且 “一聲聲”重疊的字詞七次反復使用,不僅不嫌其單調貧乏,反而覺得它的使用恰到好處地體現了作者的藝術構思,適應了復雜感情表達的需要,而且使語勢如行云流水一氣貫注,增添了語言形式的美感。
上一篇:《明代民歌·掛枝兒·急口》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明代民歌·掛枝兒·數歸期》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