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歌·臺灣番境歌(選三)》原文與賞析
編草為墻取次登,衙齋清暇冷如冰。風聲撼醒三更夢,帳底斜穿遠浦燈。
男兒待字早離娘,有子成童任遠飏。不重生男重生女,家園原不與兒郎。
深山負險類麀屯,一種名為傀儡番。博得頭顱當門戶,髑髏多處是豪門。
這是產生于清代反映臺灣省少數民族高山族民族風俗特色的詩。詩共七首,今選三首。
高山族,是最早居住在臺灣的民族,分布在臺灣本島的山區和島嶼上,現有人口20余萬人。語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生產以農業為主; 狩獵、捕漁為副。有雕刻和編織等手工藝。
《臺灣番境歌》產生在清朝雍正年代,距今已逾三個半世紀。那時的高山族人當中尚存在著許多奴隸制社會甚至原始公社的特色。這幾首詩便是記載和描述當時高山族人民奇異的生活特色和民俗風貌的。
第一首寫的是:高山族人沒有磚瓦木石等結構的房屋,他們只是編草為墻,上面搭上草棚便算作房屋。臺灣地處亞熱帶,便無需防寒設施。近來一些表現清代高山族人民生活的電視劇中,高山族的住房就是這種樣子的。房舍是如此簡陋。而管理山寨事務的衙齋也是冷冷清清,無多少公事可辦,也很少有打官司告狀及民事糾紛等事情。由于是以草為墻,上下部分多數懸空,因而如遇刮風,便會長驅而入,幾同露天居住。因而,能將三更時睡夢中的人們撼醒,不僅如此,還能從床帳上直接看到外邊遠處的漁火光亮。這一切奇特現象,都因為這種房舍沒有我們概念中那種正式的墻壁的原故啊!
第二首寫的是:男孩子長大后等待 “出嫁”,離開自己的娘親;有男孩子的人家長成后就任憑他離開家園遠去。這樣,與漢族和大多數民族的習俗正好相反,男兒要出嫁,女兒卻能留在家里“娶”來男人,因而使得當地的人是 “不重生男重生女”。當然,這與唐代白居易 《長恨歌》中所寫的 “姊妹兄弟皆裂土,可憐光輝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內容完全不同,這里只是借用這一現成語句,已賦予了全新的意義。接下最后一句是解釋為何 “不重生男重生女”的,因為是 “家園原不與兒郎”,即每家的園田房產等都是留給女子而不是傳給男兒的。杜甫名詩《兵車行》中有“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的句子,與這里所說的意義也根本不同。由此更可見出高山族人以男兒“外嫁”,以女兒“娶親”的風俗的奇特。這正充分體現了原始公社母系氏族社會的重要特色。所以此詩后所注之 “番俗以婿為嗣,有子不承業,故不知名”,便很有意義。男子來到岳家為婿,連自己原來的名字都要隨之更改了。這種風俗的確是極為特殊的。雖在當時的時代,在其他少數民族中,這種情況也應是獨一無二的。
第三首第一句“深山負險類麀屯”,寫的是:來到深山中的高山族寨子,需要冒著很大風險,好像來到了牝獸居住的屯落。麀 (you優),牝鹿,也泛指雌獸。這種比方,可能因為這是以女性為主的天下,第二句“一種名為傀儡番”,講的是,山寨中有一個名叫 “傀儡”的寨子,因為,這個民族的部落很多,名字也各不同,只舉此一名作個概括而已。第三句“博得頭顱當門戶”,講的又是一個奇異風俗:當地人以殺人多者為榮,他們把殺死的人的頭顱懸在自家門前以為榮耀。而第四句 “髑髏多處是豪門”,說的是,懸掛死人頭骨 (髑髏) 最多的便是豪門之家。即部落酋長之類的人家。
所有上述三種風尚習俗,可以充分說明,當時的高山族人民還處在原始公社末期,或奴隸制初期的階段。
這三首詩見于雍正年間 《渡海輿記》一書。吳騫 《拜經樓詩話》云:《渡海輿記》一卷,不著撰人名氏,自述往臺灣歷諸番社,采買硫觔,記海外諸國風土。其書與 《稗海紀游》大略相似,末附《臺灣番境歌》……觀數詩,臺郡風土之異,已約略可見。”雍正時期的內地人,來到臺灣海島,見到這些異族風俗感到十分驚奇,予以記載,而且兩種書所記之事大體相同,可見所記是真實的。今天的人們看來,當更感到奇異,大為意外了。這種記載也具有史料價值。
上一篇:《先秦民歌·卷耳》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清代民歌·詠補子胡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