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民歌·竹竿》原文與賞析
籊籊竹竿,以釣于淇。豈不爾思,遠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
淇水滺滺,檜楫松舟。駕言出游,以寫我憂。
這是一首寫一位婦女思歸的詩。詩分四章。從詩的內容來看,第一章,追憶出嫁前在淇水岸邊釣魚和出嫁后思念家鄉的情形。這章大意是說,年輕時曾在淇水岸邊經常釣魚,對這種情景難道不思念嗎?道路遙遠想回回不去。憶往日,想家鄉,思緒急切。
第二章,寫遠離家鄉,思念父母兄弟。朱熹《詩集傳》說:泉源,即百泉,在衛國的西北,向東流入淇水,所以說在左。淇水在衛國的西南,東流與百泉匯合,所以說在右。按:詩中的女子可能家在淇水的西南,而嫁到淇水的西北,雖同屬淇水流域,但相隔較遠,而且是不同國度,因而引起思念。有行,指遠嫁。
第三章,寫年輕時自己的神情風采。一、二兩句與第二章同,只是顛倒了順序,以示變化,并與末二句押韻,以增強音韻美,而與意義不殊。瑳(cuo搓),開口露齒的樣子。儺(nuo挪),行走時姿態優美。這兩句回憶年輕時巧笑、走路歡快有度。
第四章,寫借出游以消憂。這段大意是說,面對那悠悠奔流的淇水,駕上松木做的小船,劃上檜木做的船槳,出外優游來消除思鄉的憂愁。
全詩四章,如果說前三章是回憶未嫁前的歡快情景而引起此時此刻思鄉戀家之情的話,那么第四章則是寫出嫁后的眼前情景和行動,用以排除無端無緒的憂思。全詩集中寫憂思二字。就寫憂思而言,也是逐步深化的。第一章 “豈不爾思?遠莫致之”,泛寫思鄉,因為路遠不能返回。第二章 “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進而具體寫所思對象,因為遠嫁于外,時刻思念兄弟父母。第三章“巧笑之瑳,佩玉之儺”,寫未嫁前兒時巧笑之嬌態和佩玟在身步履有節,以說明兒時的歡快心境,從而反襯如今思鄉的郁結。雖然憂心忡忡,思鄉之情既切且深,然而終不能實現一睹親人的愿望,這樣久而久之只能給自己帶來苦惱,致使影響身心健康,因而末章以出游排憂作結。
詩以淇水為線索,貫穿全篇,勾起婚前一連串的美好回憶,與往事聯系起來,與思念家鄉親人聯系起來,既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又很好地抒發了憂思之情,婚前婚后對比鮮明,情景如畫,猶歷歷在目。
語言自然流暢,不事雕琢。尤其是以“籊籊”狀釣竿細長之狀,以“滺滺”狀流水之勢,以 “瑳”狀巧笑之甜美,以 “儺”狀步履之妍健等,都生動形象,發人聯想,耐人尋味。
上一篇:《唐代民歌·離別難》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先秦民歌·簡兮》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