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歌·生查子》原文與賞析
三尺龍泉劍,匣里無人見。一張落雁弓,百只金花箭。為國竭忠貞,苦處曾征戰。先望立功勛,后見君王面。
這首歌辭寫的是將士忠貞為國為君英勇征戰的宏大志愿,語言剛健,氣象雄放。
辭的上部分并沒有出現進取、志愿字樣,而狀寫龍泉劍、落雁弓、百花箭,兼作比喻,說明將士勞苦功高,卻無人發現,此作者之所不平。龍泉劍,寶劍名。相傳晉代張華見斗、牛二星之間有紫氣,后使人于豐城獄中掘地得二劍,一曰龍泉,一曰太阿。這里是指立下汗馬功勞的將士。雖然是寶劍,卻放在匣子里沒有人發現,但是寶劍在匣,劍氣若隱若現,畢竟遮掩不住,它還是要放出寒光的。是說將士雖然韜而不顯,但他們并不氣餒,繼續建立他們的功業。落雁弓,弓名。《國語》中說:“更盈侍魏王,見一雁過,曰:‘臣能遙弓而落雁。’乃彎弓向雁,雁即落。”辭中是說落雁弓是名弓,實指作出突出貢獻的將士。
將士們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可國家不知,君王不曉,但由于將士對國對君忠心耿耿,所以暫時的不被發現并沒有影響他們不斷進取建立功業的宏偉志愿。盡管身受凄苦,還是要四處征戰,他們要“先望立功勛,后見君王面”。
此歌辭慷慨激昂,盡顯豪放氣派,但從作者的凌云壯志中,字里行間又流露一種怨恨情緒。主人公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候,曾經英勇奮戰,竭盡忠誠。本應該封官進爵,衣錦還鄉。然而作者卻明確指出龍泉劍是“匣里無人見”,這說明主人公心里的不平。然而他還是希望能再有一次血戰疆場,建功立勛的機會。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有幸得到帝王的召見。歌辭中的“先望”與“后見”鮮明指出這首歌辭的主人公目前仍處在勞而無功之中。這與唐朝時對士卒罰嚴恩薄的軍制有關,當兵只有在戰場上赴湯蹈火,但封侯進爵的事卻與之無緣。盛唐時劉灣《出塞曲》“倚是并州兒,少年心膽雄。一朝隨召募,百戰爭王公,……死是征人死,功是將軍功。……”這首詞表達的正是《生查子》這首歌辭想說而又沒說的難言之隱。所謂皇恩浩蕩,只能是一句騙人的鬼話。鄭準的 《代征婦怨》: “圣澤如垂餌,沙場會息兵。”這首詩就是警告征夫,所謂圣澤諸如封侯,拜相,斗大黃金印,都是一些讓人上鉤的餌料,這些都是針對將軍去的,而一般的征夫則只能是小魚蝦蟹,無足為重。這種以 “垂餌” 作喻,可見其沉痛至極。
上一篇:《隋代民歌·煬帝幸江南時聞民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唐代民歌·百歲篇(丈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