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民歌·時人為官吏語》原文與賞析
知縣是掃帚,太守是畚斗,布政司是叉袋口,都將去京里抖。
“文官貪財,武將惜命”。這句話流傳甚廣,在中國封建社會幾至婦孺皆知。它高度概括了當時多數文武官員在仕途上的表現作為,可謂一語中的,入木三分。《時人為官吏語》以漫畫式的手法,傳神地勾勒出明末的大小官吏狼狽為奸,沆瀣一氣,搜刮民脂民膏,爭相諂媚,邀寵于最高統治者的丑態,從一個側面形象地反映出明末統治階級的貪婪腐敗。
“知縣是掃帚,太守是畚斗,布政司是叉袋口。”開始三句,運用形象的比喻,按官吏職位的高低大小,自下而上地依次摹寫了他們貪的丑態。知縣,一縣的行政長官;太守,為一府的最高行政長官,畚斗,又稱畚箕,一種撮裝碎物之器具;布政為省的行政長官。這三句的意思是說:知縣搜刮民間財物,就像一把大掃帚,賣命地猛掃啊猛掃;太守就像個大畚箕,使勁地摟啊摟;布政使呢,則像條大布袋,張開袋口,玩命地裝啊裝。這三句,以漫畫似的傳神手法活畫出他們的貪婪面目,形象地突出了他們的貪婪本性。
以上三句,只是摹形畫像以顯中下層官吏之貪,譏諷其為官只知榨取人民的血汗以自肥,而不理政事為民作主。那么,貪者僅僅是這些中下層官吏嗎?他們貪取不義之財又意欲何為?這些問題,此處并未涉及一字,但這恰恰又是至為關鍵的緊要處,必須要做出交代。因之,緊接下去的結句便言及于此: “都將去京里抖。”“將去”,就是拿去、運去。“抖”,就是抖動著傾倒出來。這句是說,知縣、知府和布政使這些官吏們,將臟銀等運用京城,抖動著倒出來貢獻上去。倒出臟銀欲獻誰?獻出臟銀欲何為?此處似乎未曾言明,但能使人從“將去京里”四字中,分明地窺知天機。當然是賄賂更高層次的當權者,甚至是圣上天子,以博得最高統治集團的青睞,以此作為仕途上的敲門磚與墊腳石。這里的一個“抖”字,頗有傳神之妙,更見諷刺之功。
“都將去京里抖”,雖然寥寥六字,明白如話,但內涵極為豐富,且極為傳神,更有諷刺入木三分之妙,使主題得到更深刻有力的突現,確實具有以少少許勝多多許的神奇功效。
《時人為官吏語》,揭露深刻,諷刺辛辣,閃耀著現實主義精神的強烈光輝,在藝術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摹形畫像,生動傳神。前三句,以三個語勢一貫的排比句式,出以三個新穎貼切的比喻,通過掃帚、畚斗和叉袋口三個具體生動的意象,漫畫式地粗筆勾勒出中下層官吏的貪的丑態,活現其貪的特征。
感情強烈,含而不露。這首民歌似乎無一情語,純然在摹形畫像,但細而究之,就能真切地體悟到句句關乎情,情之抒發頗為巧妙。這就是把感情深深地掩隱于形象的描寫之中,含而不露,就如同穿行在林莽中的河流,使人但聞其聲而不見其形,通過其聲使讀者分明地感到歌者那怨恨、憤激、漸趨強烈的感情河流的涌動。這種含蓄的感情表達方式,同漫畫式的諷刺有機結合,是詩歌中的 “春秋筆法”,極具揭露力量和諷刺效果。
上一篇:《先秦民歌·日月》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明代民歌·時尚急催玉(一重山)》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