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尺布,尚可縫;
一斗粟,尚可舂。
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漢·司馬遷《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漢書》載此歌末句作“兄弟二人不相容。”《淮南子》高誘“敘”所錄為:“一尺繒,好童童;一升粟,飽蓬蓬。兄弟二人不能相容。”“繒“是綢絹的總名; “童童”潔凈光澤的樣子。
這是一首諷刺漢文帝兄弟相殘的歌謠。文帝六年(前174),他的異母弟淮南王劉長謀反,被廢為庶人流放蜀郡(今四川)。流放途中劉長絕食身亡。于是,文帝十二年(前168)民間開始流傳這首歌謠。
歌辭用語俚俗,直承《詩經》國風興而比的手法,以細微而又不值錢的一尺布、一斗粟來起興作比:窮苦人家,有尺布即可縫而共衣,斗粟就能舂而共食,相處和睦。而劉恒、劉長貴為帝、王,富甲天下,卻還要兄弟相爭彼此殘殺。人們不禁要問,他們所高喊的孝悌之情到哪里去了?
上一篇:《每日沉沉》原文|賞析
下一篇:《汗巾兒本是絲織就》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