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似水,明似鏡,
齊東之人何其幸!
先有子游,后有姚公,
律己治人,同一家風。
——明·何景明撰《雍大記》
這是對于齊東知縣姚顯清明廉正進行頌揚的歌謠。
何景明《雍大記》卷二輯錄此歌謠時稱:“姚顯,字微之,咸陽人。出宰齊東,民愛之如父母。歌曰云云。轉(zhuǎn)武城,民亦愛之。歌曰云云。”
姚顯,明正統(tǒng)年間以鄉(xiāng)舉入太學。曾任齊東知縣,移武城,以公廉剛正著稱。齊東,舊縣名,在今山東省中部偏北。1958年劃歸鄒平、博興兩縣。1961年并入博興縣部分的地區(qū)改劃歸高青縣。
“清似水,明似鏡”,指政治有法度,有條理,判案公允,沒有冤屈。其實這是對一個官吏的起碼要求,然而由于封建社會貪官昏官很多,姚公能夠做到恪守一個官吏的本份,齊東縣的群眾就感到這是何等幸運,而要給予熱烈歌頌了,可見清官之罕見。
子游(前506一? ),春秋時吳國人,言氏,名偃,孔子學生,擅長文學。他在任武城宰官時,宣揚孔子的“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論語·陽貨》)提倡以禮樂為教,因而境內(nèi)有頌揚他的“弦歌之聲。”明代的姚顯出任武城(今山東費縣西南)知縣,由于為政清廉,所以群眾也用歌謠稱頌他約束自己、治理別人皆跟子游是“同一家風”。意即繼承了子游以禮樂為教、清正廉明的傳統(tǒng)作風。
可見在封建社會,一是清官為數(shù)很少;二是清官的本質(zhì)也是要按封建禮教辦事。而人民群眾對清官是持歌頌態(tài)度的,那種把清宮與贓官混為一談,甚至把清官說得比贓官還壞,或美化清宮的本質(zhì),看來都不符合當時人民群眾的觀點。
上一篇:《妹有雙手不怕窮》原文|賞析
下一篇:《姜大王》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