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謂河廣?一葦杭之。
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
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詩經·衛風》
這是一首意蘊豐富的思歸詩。
詩人旅居的王國,與他的故鄉宋國只隔著一條大河,然而卻成了他與故國離絕的難以跨越的天塹。是黃河太寬廣了嗎?不。詩人以“誰謂河廣”的反問句式,強烈地加以否定;是宋國太遙遠了嗎?不。詩人又以“誰謂宋遠”的反詰語勢表示不同意。而在詩人的心目中,濁浪浩蕩的黃河,不過“一葦杭之”,一條葦筏就能通航,是一條“曾不容刀(舠,小船)”,連條小船都容不下的窄溝;而隔河的宋國則“跂(qi)予望之”,踮起腳尖就能望到,是近得“曾不崇(終)朝”,不用一個早晨就能走到的地方。顯然,這是在強烈思歸情感作用下,詩人所產生的一種特殊的心靈感受。它被抒寫出來了,雖然改變了客觀景物的原形,卻成功地完成了反映生活本質真實的藝術形象的塑造,詩人急切求歸的心緒,通過這種變形夸張的描繪,得到了極為鮮明生動的表現。
既然黃河易涉、宋國在望,那又為什么不立即返歸呢?詩歌留下了令人懸想的問號:是何種勢力的限制,其作用于詩人的影響竟大大超過了滔滔黃河?詩人沒說。然而讀者透過這些文字,是能夠更深地體味到詩人思歸不得的焦灼和感情折磨的痛苦的。這也許就是前人所評本詩“筆勢空靈,意在言外”(《詩義會通》)的藝術特色了。
本詩的作者,舊說是宋桓公的夫人宋襄公之母。《毛詩序》:“《河廣》,宋襄公之母歸于衛,思而不止,故作是詩也。”然而此說根據不足,難以遽信。不過,以河北朝歌為都城的衛國,隔河與建都睢陽的宋國相對,則是在魯閔公二年狄人滅衛,戴公遷曹之前。由此可斷定,此詩的寫作當在公元前660年之前。
上一篇:《比方》原文|賞析
下一篇:《泥 鰍 調》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