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望建康城,江水逆流縈。
前見子殺父,后見弟殺兄。
<br>——清·杜文瀾《古謠諺》卷十
這首民謠反映了南朝宋時統治者內部互相殘殺的社會現實。劉劭是宋文帝劉義隆的長子,后被立為皇太子。劉駿是宋文帝的第三個兒子。就在他們父子三人之間,發生了血腥的殘殺事件,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上寫下了丑惡的一頁。
歌謠的開篇,運用了我國古代民歌慣用的比興手法。歷朝都城,都是那一朝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社會動蕩與變遷的歷史見證。 “遙望建康城”是起興,與后面的內容緊密相連?!敖怠?,即建業,今南京市,南朝宋的都城。正是在這里,爆出了封建統治者所制造的一件又一件丑聞。歌謠的第二句,并沒有急于交待建康城內究竟發生了什么事,而是宕開一筆,轉而寫繞城東流的長江。 “縈”,這里是指長江繞城東流,可歌謠中為何偏偏又說是“逆流縈”呢?這里的“逆流”,一方面指江水回旋倒流的景象,是承接上句的起興之筆;另一方面,則是用“逆流”作比喻,暗示封建統治者的倒行逆施。引出下文所要寫的內容。
于是,歌謠的第三、四兩句,即以極為簡明的語句,將劉宋王朝統治者爭權奪勢、自相殘殺的丑聞昭示出來。
第三句,“前見子殺父力是寫劉劭弒宋文帝奪其王位的史實。劉劭本已被宋文帝立為皇太子,但他為了早日登上皇帝的寶座,便同女巫勾結,私刻劉義隆的像,以巫術詛咒劉義隆早日死去。案發后,劉義隆欲廢劉劭,另立太子。不料劉劭先發制人,于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二月率東宮兵入宮,殺死了他的父親劉義隆,自立為皇帝。這件事,即是歌謠中所唱的“子殺父”。 “子殺父”本屬丑聞,可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隨“子殺父”接踵而至的,便是“弟殺兄”的發生。劉劭殺父稱帝后,引起了他的弟弟、當時任江州刺史的劉駿的憤慨。劉駿傳檄各州鎮,討伐劉劭。他率江、豫、荊、雍四州的軍隊于同年五月攻破當時的宮城臺城,殺死了劉劭及其四子,并暴尸于市,經日壞爛,才投入江中。
這首歌謠產生于民間,流行于鄉野。似乎是以旁觀者的口吻講述自己親眼所見的事情,充滿了揶揄、調侃、諷刺的味道。雖然所寫的是血腥殘忍的事實,卻以平常的口語道出,表現了勞動人民對統治階級內部骨肉相殘丑事的鄙視。
上一篇:《無衣》原文|賞析
下一篇:《時人為楊氏謠》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