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鬼子,
坐洋船,
拉洋槍,
天天來攻圌山關。
圌山關,
九節十八灣,
個個灣里有機關。
上有銅炮三十六,
下有鐵炮六十三。
銅炮炮口盤籃大,
鐵炮炮口賽籮環,
小把戲藏在里面還要轉個彎。
鬼子拿起千里鏡一看,
手發抖,
腿發軟,
臉上嘩嘩淌冷汗。
山上大炮一聲響,
洋鬼子嚇得掉進揚子江。
——《民間文學》1961年8月號
在鴉片戰爭期間英國海軍闖入我內河長江后,遭到了愛國將士與人民的猛烈抵抗,在鎮江曾發生軍民英勇抗擊侵略者,城破后全城軍民浴血奮戰寧死不屈的斗爭事跡。這首民歌即以此次悲壯的斗爭為背景。它描述了1842年7月英軍攻入鎮江前抵焦山江面時,鎮江東北六十里的江防要沖圌(音chui)山關守軍開炮猛擊英軍的情景。
民歌前四句先描寫英國侵略軍“坐洋船,拉洋槍,天天來攻圌山關”的勢頭,然后以形象化的語言描繪圌山關的形勢與軍民的戰備情況:“圌山關,九節十八灣,個個灣里有機關”, “上有銅炮三十六,下有鐵炮六十三”。并且通過對武器的描寫,突出了中國軍民氣勢的威嚴與力量的強大, “銅炮炮口盤籠大,鐵炮炮口賽籮環”。盤籃與籮環,都是口徑較大的容器,用以形容炮筒之粗,威力之大。在對圌山關及其戰備武器作具體描繪后,民歌又把鏡頭對準了侵略軍,形容他們拿起望遠鏡遙窺圌山關準備進攻時,看到了關上軍民嚴陣以待,槍炮林立,不覺“手發抖,腿發軟,臉上嘩嘩淌冷汗”。作品最后畫龍點睛地描寫我軍巨炮怒吼,敵人喪魂落魄的情景, “山上大炮一聲響,洋鬼子嚇得掉進揚子江。”這一聞炮喪魂的情形與“坐洋船、拉洋槍”進攻時的情景形成鮮明的對照,辛辣地嘲笑了侵略軍的狼狽不堪。
這首民歌寫圌山關反侵略戰爭,沒有直接描繪交戰場面,而是著重寫雙方的軍容軍威。寫我方軍威時具體描寫的是圌山關十八灣里的“機關”,銅炮、鐵炮的巨大等。它以物寫人,通過對物的描述,表現出沒有出場的圌山關軍民的反侵略戰斗精神與高昂士氣。寫敵人則重在寫人的神態,寫他們為我軍威勢震懾時驚恐萬分、喪魂落魄,以表現他們外強中干、斗志衰敗。這兩種描寫,互相映襯,從描寫中表達出作者不同的愛憎感情。
它運用了浪漫主義的夸張手法,使形象更為鮮明、突出。如寫銅、鐵炮口之大,說“小把戲(小孩)藏在里面還要轉幾個彎”,寫敵人驚恐, “大炮一聲響,洋鬼子嚇得掉進揚子江”。這些夸張的筆調,受《三國演義》等描寫手法的影響。它使民歌格調高昂,充滿樂觀情緒,具有長人民志氣、滅敵人威風的效果。
上一篇:《漢廣》原文|賞析
下一篇:《洛陽行者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