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寄杜二拾遺》言情贈友詩歌
人日題詩寄草堂①,遙憐故人思故鄉。
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南蕃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臥東山三十春②,豈知書劍老風塵③!
龍鐘還忝二千石④,愧爾東西南北人。
高適與杜甫,開元末相遇于齊魯,從此終身結為朋友。天寶三年,同游汴宋,嘯歌于大梁之吹臺;天寶十一年,同游長安,登慈恩寺塔題詩; 上元元年,高適任蜀州刺史,曾與從成都趕去看望他的杜甫再次會面。杜甫對高適,可謂一往情深,這從杜甫詩集中八九首寄高適的詩及與高適的唱和詩中可以看出;高適贈杜甫的詩雖僅兩首,然從詩中亦足可看出高適所傾注于杜甫的友情,極為深厚,非同尋常。杜甫在 《奉簡高三十五使君》詩中曾說高適與自己 “交情老更親” ,說高適能對自己吐肺腑之言,“披豁對吾真” ,我們在高適的這首《人日寄杜二拾遺》 詩里,的確能感受到這一點。
這首詩是高適在上元二年 (761) 的人日即農歷正月初七,從蜀州寄給在成都草堂居住的杜甫的。全詩十二句,四句一韻一層,共三層。第一層憶杜,二、三層自抒感慨。
第一層 (開首四句),寫詩人設想杜甫在人日思鄉之愁正濃,為此向杜甫致以 “遙憐”之情。隋代詩人薛道衡 《人日思歸》 詩曰: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 自此 “人日”常暗寓思歸之鄉愁。“柳條弄色” 、“梅花滿枝” ,狀初春人日之景; “不忍見” 、“空斷腸” ,擬杜甫面對人日春景所生鄉愁之濃烈。杜甫流寓成都,時想北歸,詩人對杜甫的此種心情了解至深。杜甫在前不久 (上元元年冬) 寫過望梅思鄉之詩,詩云: “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愁。” ( 《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 )此詩想來高適是讀到的,所以高適詩開首即擬想杜甫思鄉并承杜詩之意詠出 “梅花滿枝空斷腸” 之句。
第二層 (中間四句)和第三層 (結尾四句) ,是高適向杜甫抒發人生感慨,披豁吐真,盡是肺腑之語。
在第二層中,詩人對杜甫說自己身處 “南蕃” (蜀地) ,無法參與中央朝政,心中滿懷對國事的憂慮,而自己又身無定處,今年能在蜀州憶你,明年還不知會在何方。高適自中第受封丘尉后,先后任節度使哥舒翰之掌書記、左拾遺、監察御史、侍御史、諫議大夫,以后又被朝廷委以淮南節度使重任,在此任上,高適平永王璘叛亂有功,但不料權奸李輔國向肅宗進讒,高適非但未被賞功升遷,反而被罷職為太子少詹事的閑散官,緊接著又謫出為彭、蜀兩州地方官。權奸在朝,邦國多難,自己無法參與政事,而瞻望未來,仕途又變幻莫測,入朝參政之望更為渺茫……詩人把心里的這些百憂千慮向杜甫傾出,這是只有對情深的至友才會這樣做的。
在第三層中,詩人對杜甫說自己雖有如安臥東山之謝安那樣的治世壯志,且懷有文才武略,但卻將終老于宦途顛沛之中,無以大濟于世。又進而說自己雖志不能酬,尚有刺史之職,相比于志在君國而棲遑漂泊的杜甫,感到自己深有所愧。如果說在第二層中詩人是就謫出為蜀州刺史而抒述感慨,那么這里第三層是縱觀自己的大半生而抒述感慨。詩人年輕時就胸懷大志,“二十解書劍,西游長安城。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 ( 《別韋參軍》 ),以后做過朝廷高官,做過掌一方軍政大權之節度使,在別人看來,也許已是志伸才用,壯志得酬,就連摯友杜甫,也多少存有這種看法,在高適贈杜此詩一年多前為彭州刺史時,杜甫在寄贈高適的詩中說“故人何寂寞,今我獨凄涼”、“濟世宜公等,安貧亦士常” ( 《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 ) ,認為高適濟世之事干得轟轟烈烈,何嘗寂寞。然在高適自己,卻還是嘆己匡時無計,壯志未酬,書劍終老于風塵。詩人把這種人生感慨向杜甫吐出,恐怕也有向老友解釋自己處境的意思,這正可說明詩人對杜甫的友情是很真誠的,達到無話不可談的程度。杜甫在后來的追和詩中寫道: “嗚呼壯士多慷慨” 、“感君郁郁匡時略。” (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 )看來是理解高適的這種心情的。結尾兩句中稱杜甫為“東西南北人”,這不光表示了詩人對杜甫的同情,更傳達了詩人對杜甫的敬佩。“東西南北人” ,從指杜甫漂泊無定,到處流離看,是一種同情之語,杜甫也自嘆過這種漂泊流離之苦: “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 從指杜甫為國事棲棲遑遑、奔走不定看,則是一種敬佩之詞。古籍載,孔子自稱東西南北人( 《禮記·檀弓》: “今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也” )。孔子為實現濟世之志,周游列國,南北東西奔波,高適以孔子喻杜甫,實兼有對杜甫棲棲遑遑,志在君國精神的贊頌敬佩。高適在贈杜此詩二年前(乾元二年,759年) 寫的《贈杜二拾遺》一詩中稱杜甫為研討詩書,寫高深著作的大儒,足見他對杜甫素向心折,以孔子喻之,不為過分。
總之,高適的《人日寄杜二拾遺》詩,深憐杜甫流寓蜀中的處境,又向杜甫傾吐百憂千慮的人生感慨,且向杜甫表達了深切的同情和高度的敬意。這篇從高適心靈中流出的詩深深地打動了杜甫的心靈,在高適逝世后四年多,也就是杜甫逝世前幾個月的時候,杜甫重讀此詩,竟至“淚灑行間,讀終篇末”,吟出了“今晨散帙眼忽開,迸淚幽吟事如昨” (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這樣字字見血、摧人肝臟的沉痛詩句。
唐人殷璠《河岳英靈集》 ,評高適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中所表現出的對摯友的情真意切,自抒感慨的悲壯深沉,說明殷璠的這種評價甚為中肯。
注釋
①人日:農歷正月初七為人日。《荊楚歲時記》: “正月初七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登高賦詩。”②東山:在今浙江省上虞縣西南,東晉宰相謝安曾隱居于此。③書劍: 書指文才,劍指武藝。《史記·項羽本紀》: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 學劍又不成。”風塵: 入世做官,旅途艱辛。④忝: 自謙詞,凡自己認為不配承受某種事物而又承受了,叫 “忝”。
上一篇:《為友沂題楊龍友畫冊》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從軍行送王玉門之大梁》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