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陽江之魚,富陽山之茶,
魚肥賣我子,茶香破我家。
采茶婦,捕魚夫,
官府考掠無完膚。
昊天何不仁?此地亦何辜?
魚胡不生別縣?茶胡不生別都?
富陽山何日摧?富陽江何日枯?
山摧茶亦死,江枯魚始無。
嗚呼!山難摧,江難枯,
我民不可蘇!
——明·談遷撰《棗林雜俎》
這是一首憤怒控訴“官府考掠”,反映民不聊生,對那個社會憤極恨絕,讀來極為震撼人心的民謠。
全篇共有四個層次:
第一層,寫富陽江、富陽山本是魚肥茶香的好地方,可是結果卻落得“魚肥賣我子,茶香破我家”的凄慘境況。魚肥茶香,是令人欣喜的豐收景象,怎么反而弄得漁夫、茶婦賣兒鬻女、傾家蕩產呢?詩人正是以這種極端反常的現象作驚人之筆,使讀者看了不能不感到怵目驚心,不能不打心眼里納悶: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它如磁吸鐵,把讀者的心緊緊地吸引住了。
第二層,以“官府考掠無完膚”這一句話,極為集中、突出地回答了漁夫茶婦在豐收之后還被迫賣子破家的根本原因。考掠,即拷打、掠奪。無完膚,以被考掠得體無完膚,形容壓迫、剝削之慘重。封建官府,是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集中代表。這首民歌把矛頭直指封建官府,可謂是擊中了封建統治的要害,令人感到目光犀利,揭露得痛快淋漓。
第三層,以六個問句,從天到地,從魚到茶,從山到江,仿佛對整個世界發出了連珠炮式的猛烈轟擊。這六個疑問句雖全是并列的排比句,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卻有直接痛斥代表最高統治者的天的“不仁”,有向地方上的統治者責問“此地亦何辜”(罪)?有屬于自身心理因對社會現實憤極而反常地感慨:魚和茶,為何不生長在別的地方?甚至恨不得希望有朝一日要使富陽山被摧毀,富陽江水遭干枯,其憤極恨絕之情,躍然紙上,令人感到仿佛真有一股使高山摧、江水枯的宏偉氣勢和巨大力量。
第四層,既為山摧茶死,江枯魚無,而感到無比悲痛,又為人民生活得不到復蘇,就如同“山難摧,江難枯”一樣,而感到無限傷心。兩者看似前后矛盾,而實質恰恰最真實地反映了詩人極端嚴重的矛盾心理;而這種矛盾的心理,歸根結底,又是極其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的反映。在詩人發出“嗚呼”感嘆之前的“山摧”、“江枯”,是實指自然界的富陽山、富陽江,而在“嗚呼”感嘆之后寫的難摧的“山”,難枯的“江”,則是隱喻著封建統治的江山,正因為這種殘暴的封建統治難以摧毀,詩人才發出深沉的感慨: “我民不可蘇!”
以上四個層次,不是如樓房,層層加高,直線上升,而是如龍卷風,曲折回環,奔騰呼嘯。它仿佛足以使封建統治受到驚天動地的震撼,使讀者的心靈激起強烈的感情波瀾。這種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藝術性的統一,是勞動人民的真知灼見和真實感情的結晶,不僅在當時文人的作品中難以尋覓,即使在民歌中也是難得的珍品。
上一篇:《妹相思》原文|賞析
下一篇:《將仲子》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