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夫人·菩薩蠻》愛情詩詞原文與賞析
溪山掩映斜陽里,樓臺影動鴛鴦起。隔岸兩三家,出墻紅杏花。綠楊堤下路,早晚溪邊去。三見柳綿飛,離人猶未歸。
這是一篇富有詩情畫意的閨閣佳作,作者用多姿多采的景物描寫和以實托虛的表現(xiàn)手法,把少婦的幽怨閑愁作了委婉曲折的傾吐。
上闋四句全是寫景。作者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捕捉了描寫對象,然后用它們組合成一個風(fēng)景畫面,并且把自身的一腔柔情藏匿其中,俾使這番描寫包含著三個層次的意蘊(yùn)。先從字面上看,“斜陽”和“紅杏花”交代了時間是在一個仲春的黃昏,“溪山”和“隔岸兩三家”說明了地點是在一個清麗的小山村。再從各句間的關(guān)系來看,它們既構(gòu)成了一組隨著視線移動而次第展示的和諧場景,又具有一種錯落有致的意境韻律。第一句寫的是靜景,夕陽余暉映照,薄暮籠罩山水,顯得靜謐安寧;第二句是寫動景,樓臺的投影搖曳,驚動了相依相偎的水鳥,著實生動有趣。第三句用的是冷色,些許屋舍疏陳流水兩岸,氣象凄清落寞;第四句是用熱色,紅杏出墻,生機(jī)盎然,景觀濃艷嬌美。四個句子兩兩相對,以靜襯動,冷中見熱,強(qiáng)化了景物的生命力量。第三層次的內(nèi)涵須透過紙背去看,那便是女詞人微妙的心理活動。當(dāng)夜幕徐徐降臨之際,作者知覺的敏感點落在了鴛鴦身上,鴛鴦雙棲雙息其樂融融,好不令人生羨,在冷清清的村落里,使令作者觸目的是綻蕾吐苞的“紅杏”,這紅杏春意勃發(fā),有詩云:“紅杏枝頭春意鬧”;這紅杏又意味著自由,有詩云:“一枝紅杏出墻來”。女詞人此時倘不是情懷騷動,渴望宣泄,對紅杏大抵不會如此經(jīng)意。所以說,作者的旨意并不在于山水花鳥的外部世界,而是在于情重意濃的內(nèi)心王國。
下闋雖然仍以寫景居多,但其中蘊(yùn)藉漸趨明朗,行文之末,便水到渠成地將情之所寄袒露無遺。這里的景物描寫是一個特寫鏡頭,作者的目光在“綠楊堤”定位凝注,觸動情懷的是堤岸下的小路,朝朝暮暮地沿著溪水伸延遠(yuǎn)去,迢迢遙遙,迷迷茫茫。那“早晚”二字也可看作偏義詞,用以暗示從某個早晨開始,作者的情思被“堤下路”牽著走向了遠(yuǎn)方。兩種含義都體現(xiàn)了這一景物與作者感情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聯(lián)系上闋便令人悟出“堤下路”必是使女詞人的閨閣春情失去依托,從而生發(fā)了虛無迷惘的心理感受。“三見柳綿飛”一句以柳樹的生態(tài)變化周期為計時單位,訴說著承受這種心理壓力的時間已經(jīng)長達(dá)三年或者更久。一個“見”字濃縮了女詞人睹物傷感的抑郁以及望眼欲穿的焦灼。最后一句“離人猶未歸”是點睛之筆,將全詞寫景的情感指向一槌定音地作了歸結(jié)。原來因為丈夫久離未歸,少婦才百無聊賴地寄情山水,但眼見春光又誤,畢竟隱憂難遣,那“柳綿”不啻是個潮汛的信號,感情的洪峰由是洶涌升騰,奪胸而出。前后兩句所形成的意趣與唐詩“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極為相似而更其耐人尋味。
這首詞曾被傳誦一時,今日讀來依舊膾炙人口,其造詣主要在于攝景精妙,景中寓情,淡筆寫濃意,天人成一體。大量的景物描寫不僅勾勒出一幅秀美的圖景,而且包容著一個隱喻空間,一任讀者通過聯(lián)想、想象和揣摩去體驗和填補(bǔ),這就形成了一種誘人的魅力。作品的結(jié)構(gòu)布局也堪稱匠心獨運、別具一格,以琳瑯滿目的景物陳設(shè)層層迭迭地進(jìn)行鋪墊,主題挑明即戛然收篇,具有余韻無窮的效果。后人馬致遠(yuǎn)名作《天凈沙·秋思》的構(gòu)思是否得益于此尚有待考證,而表現(xiàn)上的異曲同工則是不言自明的。
上一篇:《張先·菩薩蠻》愛情詩詞賞析
下一篇:《牛嶠·菩薩蠻》愛情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