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城池,筑城池,可憐黎庶受孤凄。
東村筑死張家子,西村囚殺李家妻。
場中多少饑寒死,墻邊盡是哭啼啼。
寧為太平狗,莫作產秦人。
妻子望得肝腸斷,想起家中轉痛悲。
幾時能夠轉回歸,幾時能夠轉回歸?
筑城墻,筑城墻,可憐黎庶受災殃。
家中撇下妻和子,堂上別了老爹娘。
也有夫死城墻里,也有妻子沒長江。
受苦如山無數(訴)處,可憐筑死范杞良。
杞良有個賢妻子,孟姜女可憐千里送衣裳;
尋夫不見墻哭倒,誰人憐念范杞良?
幾時能夠回到鄉?幾時能夠回到鄉?
——明·富春堂刊本《劉漢卿白蛇記》
明王朝建立后,蒙古貴族退回塞外,還保存著相當的實力。他們屢次派兵南下侵擾,威脅明帝國的安全。最嚴重的是1449年的入侵,連親率大軍迎戰的明英宗也被俘虜。為了鞏固北方的邊防,抗擊蒙古族的入侵,明政府便征調大量勞工修筑長城,在舊長城的基礎上加高加厚,一段一段地連接起來。現在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的長城,就是那時候修筑的。修筑長城,在當時一方面起到了鞏固邊防的作用,另一方面也給參加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帶來了許多苦難。今天在我們贊賞長城的雄姿,為我們的祖先留下了舉世矚目的宏偉壯舉而引以為自豪的同時,讀讀這首民歌,使我們絕不能忘懷長城的修筑者和他們的家屬所灑下的斑斑血淚。
“筑城池,筑城池,可憐黎庶受孤凄。”黎庶,即老百姓。孤凄,孤單、凄苦。這是指壯勞力被征去修筑長城,不僅造成夫妻、父子的分離,使家人不能團聚,而且“東村筑死張家子,西村囚殺李家妻”,造成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因為壯勞力被征去服勞役,家中種田就缺少勞動力,使糧食歉收,又造成“多少饑寒死”,這就出現了“墻邊盡是哭啼啼”的慘狀。造成這些慘狀是誰之過呢?民歌作者深知,這不能怪筑長城本身,而應譴責那些發動戰爭,使人民不能過太平日子的侵略者。因此他接著寫道:“寧為太平狗,莫作產秦人。”我國人民是多么渴望過上太太平平、安居樂業的生活啊!
后一首“筑城墻,筑城墻,可憐黎庶受災殃,”跟前一首的思想內容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它用了孟姜女和范杞良的歷史傳說。漢劉向《列女傳》記齊國杞梁殖戰死,其妻哭于城下,十日而城崩。又唐人所編《琱玉集》,記秦時有燕人杞良,娶孟超女仲姿為妻,因良被遣筑長城,為官吏所擊殺,仲姿哭長城下,城即崩倒。在后來的民間傳說中,孟仲姿和杞良多作孟姜女和范杞良。敦煌曲子《搗練子》:“孟姜女,杞良妻,一去煙(燕)山更不歸。造得寒衣無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可見唐代已盛行孟姜女的故事。據宋周煇《北轅錄》,宋代民間已有為孟姜女立廟者。至今山海關附近,仍立有孟姜女廟。可見她在我國民間影響之深遠。
兩首結尾皆問:“幾時能夠轉回歸?” “幾時能夠回到鄉?”這既是呼喚她們的丈夫早日回家團聚,更反映了我們中華民族酷愛和平的心聲。
上一篇:《童蒙書歌謠(三則)》原文|賞析
下一篇:《精忠》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