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山人魏萬,云自嵩宋沿吳相訪,數千里不遇。乘興游臺越,經永嘉,觀謝公石門。后于廣陵相見。美其愛文好古,浪跡方外,因述其行而贈是詩。
仙人東方生,浩蕩弄云海。
沛然乘天游,獨往失所在。
魏侯繼大名,本家聊攝城。
卷舒入元化,跡與古賢并。
十三弄文史,揮筆如振綺。
辯折田巴生,心齊魯連子。
西涉清洛源,頗驚人世喧。
采秀臥王屋,因窺洞天門。
朅來游嵩峰,羽客何雙雙!
朝攜月光子,暮宿玉女窗。
鬼谷上窈窕,龍潭下奔潈。
東浮汴河水,訪我三千里。
逸興滿吳云,飄搖浙江汜。
揮手杭越間,樟亭望潮還。
濤卷海門石,云橫天際山。
白馬走素車,雷奔駭心顏。
遙聞會稽美,一弄耶溪水。
萬壑與千巖,崢嶸鏡湖里。
秀色不可名,清輝滿江城。
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
此中久延佇,入剡尋王許。
笑讀曹娥碑,沉吟黃絹語。
天臺連四明,日入向國清。
五峰轉月色,百里行松聲。
靈溪恣沿越,華頂殊超忽。
石梁橫青天,側尼履半月。
眷然思永嘉,不憚海路賒。
掛席歷海嶠,回瞻赤城霞。
赤城漸微沒,孤嶼前嶢兀。
水續萬古流,亭空千霜月。
縉云川谷難,石門最可觀。
瀑布掛北斗,莫窮此水端。
噴壁灑素雪,空蒙生晝寒。
卻思惡溪去,寧懼惡溪惡。
咆哮七十灘,水石相噴薄。
路創李北海,巖開謝康樂。
松風和猿聲,搜索連洞壑。
徑出梅花橋,雙溪納歸潮。
落帆金華岸,赤松若可招。
沈約八詠樓,城西孤苕嶢。
苕嶢四荒外,曠望群川會。
云卷天地開,波連浙西大。
亂流新安口,北指嚴光瀨。
釣臺碧云中,邈與蒼嶺對。
稍稍來吳都,徘徊上姑蘇。
煙綿橫九疑,漭蕩見五湖。
目極心更遠,悲歌但長吁。
回橈楚江濱,揮策揚子津。
身著日本裘,昂藏出風塵。
五月造我語,知非佁儗人。
相逢樂無限,水石日在眼。
徙干五諸侯,不致百金產。
吾友揚子云,弦歌播清芬。
雖為江寧宰,好與山公群。
乘興但一行,且知我愛君。
君來幾何時?仙臺應有期。
東窗綠玉樹,定長三五枝。
至今天壇人,當笑爾歸遲。
我苦惜遠別,茫然使心悲。
黃河若不斷,白首長相思。
這首詩作于天寶十三載 (754) 。當時詩人已五十四歲。魏萬,后更名魏顥,別號王屋山人,是李白的崇拜者。他為了會晤李白,“自嵩 (嵩州,故治在今河南登封縣) 歷兗 (山東兗州),游梁(河南商丘)入吳 (江蘇境內)” ,行程達三千多里,根據魏萬《酬太白》詩:“雪上天臺山,春逢翰林伯。惕然意不盡,更逐西南去。同游入秦淮,建業龍盤處”,可知李白游天臺時,與魏萬相遇,遂同舟入淮,上金陵,與魏萬相別。到五月時,在魏萬的追隨下,二人終于又在廣陵 (今江西九江) 相會。李白對魏萬十分稱許,夸贊他 “愛文好古”,引為同道,并且預言他將來“必著大名于天下”,他將自己的全部詩文交付魏萬,請魏萬為他編文集。這首詩歷述魏萬旅途中的見聞,描繪出魏萬瀟灑不群的風貌,浪跡山水的飄然逸興,形象生動,描述傳神。王屋,山名,在今山西省陽城縣西南,山有三重,其狀如屋,故名。詩序簡要地總述了魏萬游歷的大致行蹤。宋,指宋州。故治在今河南商丘市南。臺,指臺州。即今浙江省臨海縣。越,指越州,即今浙江省紹興縣。謝公,即宋謝靈運。他曾為永嘉太守,石門是永嘉境內的名山,他曾在石門游覽詠詩,因而此處稱石門山為謝公石門。詩人念魏萬放浪遠游頗具方外仙人之姿,又在許多方面與自己志同道合,因而 “述其行而贈是詩”。
全詩可分六大部分。
自開頭至“因窺洞天門”為第一部分。主要贊美魏萬愛文好古和隱居王屋山之事。此部分又分四層來寫,每四句寫一層意思。第一層是說東方朔游仙于云海之中,自由灑脫,背負青天而信游,駕御清風而獨往。天地之大,不知所之。這是把魏萬比作漢代的東方朔。應當指出,這一比喻是十分恰當的。我們知道,東方朔是漢代著名文人,魏萬是唐代上元初年進士,此其相似點之一;東方朔好神仙,魏萬修道于王屋之山,此相似點之二;東方朔曾經乘風飛去,冉冉上升,后為大霧遮蔽,不知所之 (見《漢武內傳》),魏萬方外云游,浪跡天涯,此其相似點之三。有其三似,因而以朔喻萬。接下來由魏萬的名字,聯想到春秋時的畢萬。春秋時晉獻公滅掉魏國,把魏地賜給大臣畢萬。一個管占卦名字叫偃的說: “畢萬的后代一定昌大。萬是盈數,魏(同巍,有高大的意義)是大名,晉君把魏地賞給畢萬,是天意使他的后代昌大”(事見 《左傳》 閔公元年),后來畢萬的后代果然在戰國時建立起魏國。這四句是說: 好友姓魏名萬,是繼承了畢萬得魏地的大名;他籍貫聊 (今山東聊城市) 攝 (今山東荏平縣) 之地,舒卷 (喻游仙) 于仙子人世之間,其蹤跡正與古代圣賢相同。通過這一典故和地名的巧妙聯結,點出了魏萬的福大、命大、造化大。入世可以成名,出世可以成仙。第三層寫魏萬的史才、詩筆、口才、韜略。他 “十三弄文史,揮筆如振綺”,少年早慧,聰穎過人,文史皆通,下筆行文光彩照人。事實上,魏萬自已也說:“君 (指李白) 抱碧海珠,我懷藍田玉。各稱稀世才,萬里遙相燭(相映生輝)”(《金陵酬翰林謫仙子》)可見魏萬本人也是以詩文自負的。而“辯折田巴生,心齊魯連子”二句,則是以魯仲連的故事來比喻魏萬的辯才和遠大志向。據《魯連子》 記載: “春秋時的辯士田巴能言善辯,滔滔不絕,一天能說服上千人。徐劫的學生魯仲連,當時僅十二歲,去見田巴。說: 堂上的糞沒有除去,不出去蕓郊外的草;白矢交于眼前,不救遠處的流矢。何者?做事要分輕重緩急。現在楚軍屯兵在南陽,趙國攻打高唐,燕軍十萬留在聊城,國勢危險,已在旦暮,先生將怎么辦?”田巴說:“沒有辦法。”魯仲連說:“你不能使國家轉危為安,轉亡為存,算得什么學士呢!我現在要叫楚、趙、燕三國的軍隊都退回去。能言善辯要對國家大事發生作用;像你這樣的空談,好像不祥的梟鳥在叫,人聽了都討厭,以后不要再談了。”田巴說:“謹受教!”從此改行不再談論。“辯折”二句,化用其事,說明魏萬不僅有很高的辯才,且有魯仲連挽救危局之實能。第四層說,魏萬由聊城向西,涉渡洛水而入太行;這使世人失驚和喧嚷,都不理解魏萬為什么放著高官不作,非要到王屋山去采芝草,而魏萬卻因此而真正看到了福地洞天。在這一層里,詩人寫出了魏萬的獨特個性。在世人看來,象魏萬這樣才學宏富的進士,一定會仕途順利,不愁榮華富貴;而魏萬卻厭棄富貴而求仙境。《仙經》 云:“王屋山有仙宮洞天……實不死之靈鄉,真人之洞境也。”魏萬之舉,使世人“驚喧”而受詩人稱頌,正表明詩人與魏萬志同道合。從而為后面幾段張本。
第二部分。自 “朅來游嵩峰”至“雷奔駭心顏”,是寫魏萬自嵩沿水道至吳越相訪之事。分兩層來寫。第一層有六句,是寫魏萬為了求訪李白,離王屋而游嵩宋。“朅(qie)”是發語詞,沒意義。這六句說,魏萬離開山西的王屋山,先來河南的登封縣游歷著名的中岳嵩山,那里的 “羽客雙雙”,道人是何等之多!早晨與天臺山來的仙人月光童子們共同游覽嵩岳的美景,到夜晚便從“玉女窗”中看到了天上的仙女。在登封縣北訪問了鬼谷子先生的居住之處,那山路是多么深遠!在登封縣東的嵩山腳下又游覽了著名的九龍潭,那潭水又是多么幽深莫測!在這一層里,詩人運用了神話傳說中的兩個故事,并寫了嵩山的兩處古跡勝景。故事一,《仙經》 云:“嵩高,山東南大巖下石孔……有大室,高三十余丈,周圍三百步,自然明燭,相見如日月無異,中有十六仙人,云月光童子。常在天臺,時亦往來其中,人非有道,不得望見。”故事二,《五色線·圖經》云:“嵩山有玉女窗,漢武帝于窗中見玉女。”既然魏萬能與天臺山飛來的月光童子同游,又得窺望天上玉女,可知其已經得道;而游鬼谷和九龍潭,又說明魏萬懷古而未忘世情。第二層是后十句,意謂魏萬游罷嵩宋,由汴水泛舟東南,為訪問我走了三千里的水陸遠程;雅興很高,高凌吳地云端,在飄搖中到處游歷,終于來到了錢塘江邊(浙江,此指錢塘江。汜,指水邊);他高興地向杭越(杭州、紹興一帶) 揮手,又從錢塘縣的樟亭 (今杭州市南) 觀潮而還;只見浪濤在海門石上翻卷,白云橫飄在天邊的山間;錢塘江潮如白馬素車轟隆隆地飛馳,雷奔電掣,驚駭著魏萬的心顏。雖然寫的都是魏萬的實際經歷,但由于所經歷的都是名山勝水,既有與月光仙子同游的神仙世界,又有古圣先哲的得道處所;既有九龍出沒的深潭黑水,又有蔓延千里的汴濟清流;既有清徹見底的錢塘,又有白馬素車的狂潮;既寫出了魏萬找詩人的艱辛飄搖之苦,又寫出了方外勝游的無限樂趣。
第三部分,自 “遙聞會稽美”,至“側足履半月”,是專寫魏萬乘興游臺、越之事,將臺越的山水名勝寫得很美。大意是說: 早就聽說越州的會稽是個很美的地方,因而撥弄著耶溪 (在會稽東二十八里) 之水順江而游;千巖萬壑各有風姿,崢嶸的山色都倒映到鏡湖(又名鑒湖)的水底;其秀美之態難于名狀,清輝秀色與會稽城郭相映成趣,游舟向著月邊駛去,水天一色,彩舟就象在空中慢慢地行駛;畫中的人們留連忘返,想在剡溪再看到王羲之、許詢等古代的名士;笑讀漢代邯鄲淳為十四歲的孝女曹娥立下的碑文,低聲吟詠東漢大文學家題下的“八字隱語”;游罷了天臺山又游賞四月山,傍晚時休憩在天臺山的國清佛寺;在寺中欣賞著天臺山五峰轉月之美景,享受著百里悠長的松濤清風;天明時在天臺縣北的靈溪中恣意玩賞,萬丈高的天臺高峰,顯得何其渺遠;山澗中架起的石橋如橫亙在天空中的一彎明月,游人們在半月形的小橋上小心翼翼地側足而行。——這一部分,一方面描繪了臺越的山光水色之美,同時也謳歌了這里古老悠久的精神文明。《晉書》云:“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孫綽、李兗、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并筑室東土,與王羲之同好。”如詩中提到“此中久延佇,入剡尋王許。”便是寫魏萬的懷古之情;再如詩中不僅提到了我國書法史上十分著名的曹娥碑,而且還提到了漢代大文學家蔡邕為碑題下的“八字隱語”。據 《太平寰宇記》 載,曹娥是東漢時著名的孝女,家居余姚。其父落水身亡,年僅十四歲的曹娥跳入深水,抱出父尸而死,當時的縣令度尚命門生邯鄲淳寫碑文紀念她,文詞極為凄婉,這就是著名的曹娥碑。后來蔡邕讀了這塊碑文,題上“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許多人都不解其意。有一次曹操從此路過,看到碑文批語,他問著名文人楊修這八字是什么意思。兩人行程三十里之后,同時揭出了這八字隱語的謎底:“絕妙好辭” ——原來“黃絹” 是有色之絲,“色絲”隱一 “絕” 字;“幼婦”即“少女”,隱一 “妙” 字;“外孫”乃是女兒的兒子,隱一 “好”字;“齏”是辛辣之物,盛齏之臼乃是接受辛物,“受辛”合為“辭”字(“辤”是“辭”字古寫)。詩中的“笑讀曹娥碑,沉吟黃絹語”,便是寫魏萬讀碑猜謎底之情景。由于這些典故的恰當運用,不僅為臺越山光水色增彩,而且使之增加了悠久文明的意韻,同時也寫出了著名文人道士游山水名勝的特有情趣。如果是一般山水游客,是絕對不懂得這種精神文明、也沒有這種高尚雅興的。
第四部分,自 “眷然思永嘉”至“邈與蒼嶺對”,是敘述魏萬自臺州泛海至永嘉,遍游縉云、金華、桐廬諸名勝之事。大意說,因愛戀山水而又想到了永嘉 (今溫州),因而不怕海天之遙遠;掛長帆而出游大海山嶠,登艇舟而回望赤城山之如畫云霞;赤城山漸漸變得微小,過孤嶼 (山名,在永嘉縣北)前面前又出現了峣兀高峻的山巒。這一帶的江水已流經千古,水邊的亭臺面對著千載的明月;縉云山 (在浙江縉云縣) 邊的川谷雖然狹小,兩山如門的石門山實在壯觀;山上的瀑布如同從北斗星間懸空而下,流入川中永世不歇;噴灑得石壁上如同白雪,空濛的水氣使得白日森寒。還想到水急灘險的惡溪一游,既游歷就不怕惡溪帶來的風險;奔騰咆哮的七十險灘,水噴石擊令人眼花繚亂。魏萬頗有本朝北海太守李邕在此開嶺鑿路的氣魄,又有南朝謝靈運在此開巖題詩的雅興肝膽;這里的松風夾雜著猿啼,往復回蕩于山巖洞壑之間;像曲徑通幽般地駛過梅花橋下,到雙溪(在金華縣南,一曰東港,一曰南港) 才看到滾滾的海潮。落帆在金華山的江岸,得道成仙的赤松子好像向魏萬招喚。離舟上岸登上玄暢樓(即八詠樓),看到了沈約題詠的八首詩章;在高聳的樓極目四野八荒,曠遠中看清了群川匯流到茫茫的海洋;風吹云卷,大地變得異常開闊,洶涌的波濤連接著浙西新安江口的亂石成堆,向北望便是漢代隱士嚴子陵垂釣的地方;釣魚臺(有東西二臺,各高數十丈)高聳于碧云之中,邈遠中與括蒼山遙遙相對——這部分寫蕩舟入海,將景觀名勝寫得歷歷如在目前。
第五部分,自 “稍稍來東吳”至“且知我愛君”,敘述魏萬自姑蘇至廣陵和詩人相見之事。大意是說,乘舟緩緩地來到了蘇州 (東吳的首都),游覽了姑蘇山,登上吳王所建的姑蘇臺,煙云聯綿橫遮著遠眺九嶷山的視線(其實九嶷遠在千里之外,是根本看不見的,此為夸張想象之詞),俯瞰則看到浩渺、浩蕩的五湖;極目遠望而心胸更加曠遠,放聲悲歌而又長吁。蕩舟楚江而回橈,揚鞭催馬而又在揚子渡口回還,身披著日本產的寬瞰道服,氣度昂揚而又超脫塵凡。終于在五月的一天,魏萬前來與我共語,我們又有機緣相見,知道他的心胸與天地同樣寬遠;兩入相逢歡樂無比,從此在山水間日日游覽。干謁權貴實實地無味,又不想致百金的高官厚產;好友楊利物就象漢代的楊雄,和弦而歌傾吐著芳潔的情懷;名雖曰為縣宰,卻性愛與山野高士往還,乘興我們攜手共游,況且 他知道我深深地敬重魏萬。——從魏萬 “春逢翰林伯 (李白),惕然意不盡” 到這次 “五月造我語,知非佁儗人”,兩次相見,可知魏萬對李白之深情;因為是摯友重逢所以又邀請了另一位好友楊利物同游共語,“弦歌吐清芬”,可知他們之間的感情彌深,“相逢樂無限” 豈虛言哉!
第六部分,自 “君來幾何時”至篇末,寫魏萬將還王屋山時和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大意說,您來這里的時間多么短暫啊!仙人的居處空著您的坐壇;王屋山的仙居之窗,玉樹一定又長出幾枝;王屋天壇上的道友,會笑您歸去來遲。我苦恨今日又要遠別,茫茫然我心中十分憂傷;只要黃河永遠不斷流水,到老我們也要永遠思念。——這部分寫得感情真摯動人。就友人與自已的相會時間論,春日一相逢,五月又相見,相聚的時間并不算短;但就感情而論,卻又覺得時間極短,所以開頭便以 “君來幾何時”發詰!從 “仙臺應有期”,可知魏萬云游的時間已經很長,而且長到了 “玉樹”應發 “三五枝”的程度;長到了道友“當笑爾歸遲” 的地步。時間很長而又“我苦惜遠別,茫然使心悲”,這又說明李白對魏萬意投情摯,難分難舍。我們深知,“黃河”永遠不會斷流,但只要流 “不斷”,就會白頭“長相思”,這就說明他們的友誼與天地長久!
在李白送友贈別的詩中,這是最堪稱奇的長篇巨制,它比杜甫 《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還要長五分之一,比李白本人最著名的 《蜀道難》長出一倍有余,可謂古代惜別長詩之冠。讀李詩不讀此篇,猶如入日本未見東京,到法國未入巴黎。顧璘《息園存稿》 說:“文至莊(莊周),詩至太白,草書到懷素,皆兵法所謂奇也。正有法可循,奇則非神解不能及。”《楊升庵外集》也說:“莊周李白,神于文者也,非工于文者不能及也。文非至工,則不可為神,然神非工之所可至也。”細讀此詩,詩人歷數魏萬所經過那么多的名山勝水,到過那么多先賢圣哲的處所,而詩人對每處的神話典故,歷史傳說,勝景佳處,無不如數家珍,一一點化入詩;且能每每自然貼切,出神入化。詩人之所以有那么廣博豐富的知識,除了“誦六甲,觀百家”,天下奇書無所不讀,還得力于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孫覿在《宋刪定侄歸南安序》中說得好:“李太白周覽四海名山大川,一石一旁,一山之阻,神林鬼冢,魑魅之穴,猿狖所家,魚龍所宮 往往游焉。故其為詩,疏宕有奇氣。”正說出了問題的關鍵所在。我們閱讀此詩,除了理解詩的內容,感受豪逸的氣格,還應理解此詩之所以能稱奇爭勝的原因和由來。
上一篇:李白《送楊山人歸嵩山》原文閱讀|賞析
下一篇:李白《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二首》原文閱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