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這首詩作于天寶十五年 (756)在宣城時。
宣城在李白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當他感到唐王朝大勢已去,自己最好“高舉遠引”去尋個避亂的世外桃源時,他便應宣郡長史李昭之邀來到了宣城。“宣州自古為名邑上郡。星分斗牛,地控荊吳,為天下之腹心,實江南之奧壤,既有山川之勝,又兼海陸之富。永嘉以后,衣冠避難,多來江左。”(李昭語)一方面他受朋友之邀,另一方面他很向往到宣城探幽訪勝,詩人便欣然前往。宣城風光酷似西蜀,山間抹下殷紅的杜鵑花又使他想起故鄉的子規鳥,不禁睹物思鄉。
詩的首兩句“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這兩句寫使人由宣城的杜鵑花想起了故鄉的子規鳥。子規鳥又叫杜鵑鳥。傳說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靈。暮春時節,杜鵑常在夜晚啼鳴,聲調極為凄婉,直至口滴鮮血。而杜鵑花正值此時開放,故得此各。因此詩人由宣城的杜鵑自然聯想到故鄉的子規鳥,思舊懷鄉之情不禁油然而升。詩中的“曾”和“還”用的極妙。“曾”交待了時間,是過去或以前的時候。為什么想起自己在故鄉時聽到的子規啼鳴呢?因為“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個“還”字交待了詩人現在的情況。詩人現在身在異鄉,看到他鄉的杜鵑花盛開,自然聯想到蜀國——自己故鄉的杜鵑鳥。詩人沒有交待自己身在鄉異的處境和心情,而是巧妙地把兩地互相有聯系的事物“子規鳥”和“杜鵑花”用一“曾”和“還” 連接起來,真切地表現出詩人觸景生情的心理過程。從而為進一步地抒發情懷作了鋪墊。
三四兩句“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第三句是緊承第一句寫,子規鳥的啼聲凄切哀婉,每每聽到它的啼鳴,聲聲催人愁腸寸斷。第四句是承第二句,杜鵑花盛開時節正是每年夏歷二三月杜鵑啼時,所以眼前開放的紅杜鵑更激發了游子的思鄉柔情。客觀事物和主觀感情互為表里,相互映襯,在濃郁的思鄉氛圍中,把詩人思鄉感情表現得委婉而醇厚。兩句又互相關聯,一想回憶,一寫眼前,但著眼點都在表現“思鄉”上。同時采用疊字和排比的句式,進一步造成了音節上的回環頓挫,加強了全詩的感傷情調。
這首詩一改李白狂放灑脫、四海為家的情懷。如他早些所年作的 《客中作》 中的兩句“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雖然題目也暗合客愁的主題,但詩人卻完全用另一種形式表現出來,雖然身在客中,但樂而忘憂、樂而不覺身為客了。充分表現了李白豪放不羈的個性。這首詩作于詩人壯年時代,“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豪情不減。而 《宣城見杜鵑花》 作于詩人55歲時,暮年將至,而一事無成,且避在他鄉,所以詩人在感情上已起了很大的變化,凄切、愁婉的心情不由直露筆端,且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只好權將他鄉作故鄉。
上一篇:李白《客中作》原文閱讀|賞析
下一篇: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原文閱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