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出南國,灼灼芙蓉姿。
皓齒終不發,芳心空自持。
由來紫宮女,共妒青蛾眉。
歸去瀟湘沚,沉吟何足悲!
這首詩大約寫于詩人遭到讒邪構陷、賜金放還的時候。相傳詩人以蓋世的英才,受到唐明皇的禮遇,降輦步迎,優禮有加。騎的是龍馬,睡的是象床,吃的是御手所作的美湯,一時“王公大人假顏色,金章紫綬來相趨”,“當時笑我微賤者,卻來請謁與交歡”,自然是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春風得意、大開心顏的時候。他乘為明皇醉草 《答蕃書》、醉寫 《出師表》 和醉譜《清平調》 之便,婢使貴妃,奴役力士,使之為他捧硯脫靴,給了他們以極大的蔑視,因而招致他們的構陷和讒毀,使他與明皇的關系日益疏遠,終于“賜金還山”,被排擠出了朝廷,這就是他寫這首詩的背景。
全詩以男女之情,喻君臣之誼。怨而不怒,深得中和之美。句句是寫美人,又句句在寫自己;句句是訴哀怨之情,又句句在標高潔之操。詩中所描寫的“南國美人”,原來是詩人自己的寫照。在詩的開端,一幅美人的肖像,便在讀者面前展現了出來。她生活在風光旖旎的南國,長得那么清新秀麗,光彩照人,象剛剛出水的芙蓉一樣。“芙蓉姿”,可以引起人們豐富的聯想,屈原不是有“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的話么? 這會給人以高潔淡雅的美感。鐘嶸不是有“謝 (靈運) 詩如出水芙蓉”的評論么?這會給人以清新自然的美感。白居易不是有“芙蓉如面柳如眉”的描繪么?這會給人以鮮艷紅潤的美感。這許許多多的美的形象,都集中在這個“南國美人”的身上,自然要使“六宮粉黛無顏色”的。如果說這還只是肖像的描繪,而不是心理的刻劃;只是體態的美,而不是心靈的美。那么“皓齒終不發,芳心空自持”兩句,就是寫她的內美,就是寫她純潔的精神世界。皓齒,形容牙齒的潔白,使人聯想到“齒如瓠犀”、“齒如編貝” 等美的形象來,繼之以“終不發”來形容它,則她的幽靜莊重便活脫脫地表現了出來。她不會輕啟朱唇,在權貴面前淺斟低唱;她不會輕啟玉齒,在權貴面前獻媚乞憐;她更不會輕開櫻口,在權貴面前邀功請賞。著一“終”字,而美人之“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 的高尚情操,得到了充分的表現。芳心,是純潔的心,美好的心,金子般的心,她要珍惜自己的人格價值,堅持自己的審美標準,決不拿自己最珍貴的東西,去換取世俗的所謂榮華富貴。然而堅持的結果,只能是一個悲劇的結局。著一“空” 字,而悲憤之情,不平之鳴,盡在字縫里跳了出來。“女無美惡,入宮見嫉”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人際關系。“由來紫宮女,共妬青蛾眉。”一語揭示出“自古紅顏多薄命” 的奧秘。紫宮,是天子的宮禁。青蛾,是美好的少女。歷史上哪一個天生麗資,沒有遭到別人的妬忌;哪一個雄材大略的人杰,沒有遭到別人的讒毀! 讀到這里,我們很自然要聯想到屈原的“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喙謂予以善淫”( 《離騷》)。看到人家長得漂亮,立即攻擊人家是 “善淫”的破爛,這種嫉賢妬美的劣根性,給我們國家和民族帶來了無數的不幸和災難。屈原面對著這種誣陷和煽構,采取的態度是“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李白面對這種誣陷和煽構,采取的態度也是“歸去瀟湘沚,沉吟何足悲”!意思就是退出斗爭的漩渦,遁跡到幽靜的瀟湘,不要因此而猶豫、而悲傷。好像只有這么忍受、退讓,才能凈化自己的心境,完善自己的人格。我以為這種“中庸之道”、“中和之美”,是值得我們進行歷史的反思的。很顯然,詩人是這么來塑造這位南國美人的形象,正是按照自己的審美觀點,讓她的精神境界更加純潔、更加粹美、更加高尚! 元人蕭士赟評論這首詩說:“此太白遭讒擯逐之詩也。去就之際,曾無留難。然自后人而觀之,其志亦可悲矣。”我以為這個評論是正確的,深刻的。首先它指出了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是詩人“遭讒擯逐”;其次,它指出了詩人既不留戀富貴,又不吝情去留,正如宋人李綱說的:“乞身歸舊隱,來去同一戲”( 《讀四家詩選》)。這種游戲人間、浮云富貴的思想,正是詩人思想上打下的道家思想的烙印。最后還深刻地指出 “自后人而觀之,其志亦可悲矣。”象李白這么一個“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的積極進取的人,這么一個“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洲”的“千古一詩人”(杜荀鶴詩),竟然慍于群小之間,老于江湖之上,寧不可悲?竟然以 “忍尤攘詬”為美德,以遁跡山林為高尚。非徒個人的不幸,抑乃國家的大不幸,寧不更加可悲?
上一篇:李白《古風(其四十三)》原文閱讀|賞析
下一篇:李白《古風(其四十八)》原文閱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