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戲曲名著鑒賞辭典·雜劇編·嵇永仁·續離騷(第二種·杜秀才痛哭泥神廟)
和州秀才杜默飽有才學,但文場落魄,醉中來到烏江岸邊項王廟,哭吊項羽。一面對英雄末路表示共鳴和感嘆,一面又指責項王不該輕視人才,不該偏信項伯,不該將劉邦放歸漢中,以致霸業功敗垂成。且歌且哭,項羽泥塑也感動下淚。
【北天下樂】 (凈扮楚霸王、旦扮虞姬、雜扮鬼判上) (凈云) 滔滔巨浪兼天涌,洗汰盡多少英雄,分明泡影戲魚龍,爭王定霸成何用。(唱)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自家楚霸王,項羽之神是也。生前百戰功勛,死后一抔黃土。風云叱咤,再休提往日英豪。煙水蒼茫,長受用烏江祭賽。喜則喜虞姬侍側,破咱的千古牢騷; 笑只笑劉秀爭鋒,到今呵一場喜夢。這也不在話下。鬼使們,廟外打哨一回,看有祭賽的走動么。(雜應,出探望回介) 稟大王,祭賽的通望不見,倒盼著一個吃酒醉的酸子, 腳趦趄的踉踉蹌蹌到廟門口哩! (生儒衣冠帶醉態上,云) 野客無心隨白鷗,煙波江上使人愁。重瞳孤塚今何處? 人自傷心水自流。小生和州杜默是也。落魄文場,低頭蓬戶。那些紛紛肉眼,怎知鶴立雞群。恁般碌碌風塵,何日龍騰魚隊。假惺惺詩場酒社,東倒西歪; 實丕丕悶海愁山,朝堆暮積。這也付之奈何而已! 適來沽酒江村,偶然薄醉來到烏江岸邊。你看前面是項王廟宇,不免進去吊古一回。(入廟半揖介) 大王少禮了。(唱)
【新水令】 醉書生瞻眺項王宮,恕窮途瓣香虛供。寶鼎內不斷絕千載煙,江面上常借助一帆風。論霸業回首成空,遺靈爽古殿寒鐘,還想象萬人敵威名重。
(云) 大王,你在烏江享受血食,卻不盼殺了江東父老也。(唱)
【駐馬聽】 父老江東,眼盼旌旗在目中; 壺漿擔奉,凄凄的魂斷戰場空。實指望車如流水馬如龍,誰承想羊欺猛虎鴉欺鳳。下場頭誰送終,血染丹楓淚滴波濤涌。
(云) 當日始皇東巡,以厭王氣,大王且避仇會稽,要拔劍而前,乘其不備,虧得項梁阻擋,道是大丈夫當立名萬世,不可效小勇之輩。大王,你少年的膽氣,卻也這般粗豪。(唱)
【沉醉東風】 學詩書頭烘腦烘,學劍求心懶意慵,避會稽藏了銳氣,練子弟熟了操縱。那怕赤帝梟雄,趁著那輦蹕東巡想截龍,小可的攪不碎秦王一統。
(云) 小生身邊沒帶得線,不能沽一壺酒,與大王澆一澆千秋萬古的愁悶。(唱)
【雁兒落】 大王呵! 你便有金樽沒處捧,俺杜默無酒把神靈奉。不記得鷓鴣聲夜醉時,虞娘娘,虧煞你擅歌舞也難把愁腸送。
俺想大王一生好處盡多,此時也難數說得盡。你獲太公而不烹,仁也; 宴漢王而不殺,義也; 以亞父事范增,禮也; 破釜沉舟而解趙圍,智也; 屢戰屢勝而未嘗敗北,勇也。(唱)
【得勝令】似這般本色大英雄,煞強似謾罵假牢籠。寧可將三分業輕拋送,怎學那一杯羹造孽的種。破百二秦封,秉烈炬,咸陽慟,噪金鼓關中,嚇得那眾諸侯拜下風。(云)
(云) 大王,你說失著處在那里? 自古道得人而興,失人而亡;又道是用人則哲,自用則愚。當日謀臣戰將都歸于楚,可惜這般人才,大王不能用,漢王能用,楚無將所以不成王業了。(唱)
【掛玉鉤】 把一個宰肉陳平走脫縱,散黃金反間得你君臣閧,因此上亞父鼓城一命終。還有那胯下夫多謀勇,埋沒做執戟郎送與他登壇用,親眼見埋伏九里威風,都是你忽略了帳下英雄。
(云) 大王,你還有一件大錯處,那項伯不是好人,偏心向漢,你卻又輕信也。(唱)
【川撥掉】 那項伯呵! 賣消息透新豐,湊合了漢張良來播弄。攪得你耳畔冬烘心下朦朧、筵上癡聾。劍團團護庇沛公,則落得自家人相欺哄。
(云) 自古道得好,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龍爭虎斗的時節,用不著狐疑,當不得姑息。大王放沛公還漢中,千載而下,惟有杜默最服你是一個好男兒,若是那般做事業有辣手的人,便道你有些呆氣哩! (唱)
【七兄弟】 酒席上殺風算什么勇猛,放一線走蛟龍教千秋豪杰知輕重。便宜了泗上亭長,割鴻溝無恙,漢家翁慶團圓呂雉諧鴛夢。
(云) 大王,你自楚漢到今,偌多朝代,今日撞著杜默,也算你一個知己。獨有小生落落人間,棲棲牖下,前程無路,歸隱無山。這個知己,今生料尋不出,兀的不苦殺俺也! 兀的不痛殺俺也! (大哭唱)
【杏花酒】 呀! 餐藜藿鬢蓬松,又伴四壁寒蛩訴,半夜哀鴻泣孤客雕蟲。盲世界精金變作銅,鬼窟穴熱氣冷呵風。呀! 赴滕王扯逆蓬,赴滕王扯逆蓬。(踞神座攀頸抱哭介) 大王、大王,宇宙之間虧負你我兩人了,英雄如大王而不能成霸業,文章如杜默而進取不得一官,豈不可哀! 豈不可傷! 小生呵! 乞兒般沒蛇弄。大王呵! 土神樣殺雞供; 小生呵! 靠筆硯代耕農。大王呵! 興波浪管梢工; 小生呵! 盼青云黑漆蒙。大王呵! 傍烏江晚煙封; 小生呵! 萬千苦半生窮。大王呵! 七十戰一場空; 小生呵! 饑驅得腳西東。大王呵! 妝飾得廟崇嶐。 呀! 卻不道兩無功。 (端詳泥神介) 原來大王也流下淚來了。 這的是三條銀蠟夜燒紅,抵多少單槍匹馬戰爭中,盡做了千秋棋局五更鐘,不由你心不慟,俺待睜開醉眼問天公。
(廟祝上云) 自不整衣毛,何須夜夜嚎。那個在此啼哭? (見生慌介) 哎喲! 原來是一位官人,板著神道的頸子,抱頭而哭,忤慢神靈,獲罪不小。(扯生下,不肯,越哭介) 官人,這位楚霸王不是當耍的神道,你便有眼淚,快在別處去利市。(生愈高聲哭叫大王介) (廟祝下,背云) 看這酸子,要哭一世哩! 則見他滿面酒氣,想是個酒鬼秀才,不免仍將此道哄他下來。(入取酒壺上云) 官人,熱酒一壺在此,請下來飲三杯潤一潤喉嚨再哭何如? (生稍停哭聲介)
【尾】 俺幾年間倒盡了黃齏甕,有誰個將咱撥醒窮酸夢。生遭了牛鬼蛇神,活埋了風虎云龍。暢道是利器盤根聲價迥,覷他們食鼎鳴鐘,反笑我文無用。(廟祝指神介) 你看,大王的眼淚撲簌簌流個不住。(生唱) 感項王眼淚相同。(廟祝云) 官人,這神道是泥塑的,惹他哭壞了如何是好? (生) 你便道哭壞了泥神,就是鐵石心腸也淚珠涌。
(扶生下介) (鬼判) 請問大王,今日之哭,出于何典? (凈) 你等有所不知,這是愁人莫與愁人說,說起愁來愁殺人。(鬼判云) 這分明是流淚眼觀流淚眼,斷腸人哭斷腸神。(齊下)
“力拔山”句: 楚漢相爭時項羽被圍困于垓下時所寫的“垓下歌”,流露出一種英雄末路的悲哀。垓下,在今安徽省靈壁縣東南。重瞳: 項羽目有兩眸子,故云重瞳。和州: 在今安徽和縣。“散黃金”句: 漢王劉邦被項王與范增圍困榮陽時,用陳平計,離間項王與范增,于是“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見史記·項羽本紀》。“亞父”句: 范增被項王奪權后,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 愿賜骸骨歸卒伍!”項王許之。行未至鼓城,疽發背而死。”見 《史記·項羽本紀》。“胯下夫”三句: 韓信少時曾受“胯下之辱”。后從項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干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劉邦設壇拜韓信為大將。見《史記·淮陰侯列傳》。
公元1674年 (清康熙十三年),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分別在福建、廣東起兵響應平西王吳三桂在云南發動的叛亂,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藩之亂”。此前,清初秘書院大學士范文程次子范承謨曾巡撫浙江,甚有德政,又擢福建總督。嵇永仁受聘為幕客。耿精忠叛亂后,囚承謨、永仁等人于土室,長達三年,二人先后遇害。永仁嘗在獄中與同時被系諸人唱和為樂,無從得紙筆,便以炭屑書于紙背或四壁。亂平后,閩人錄而得之。《續離騷》即獄中所作之一。有范承謨用炭筆所作 《書續離騷后》一文以及同難王龍光、林可楝、沈上章諸人的題詩。承謨謂 《續離騷》“慷慨激烈、氣暢理賅,真是元曲,而其毀譽含蓄又與 《四聲猿》爭雄矣。捧讀之際,具感友誼忠懷,不禁涕泗滂沱,一見不忍再見。”可見 《續離騷》在歌哭笑罵、揶揄冷嘲中所產生的一唱三嘆、震撼心靈的藝術魅力。作者在前引中說:“屈大夫行吟澤畔,憂愁幽思而騷作,語曰: 歌哭笑罵,皆是文章。仆輩構此陸沉,天昏日慘,性命既輕,真情于是乎發! 真文于是乎生! 雖填詞不可抗騷,而續其《離騷》之遺志,未始非楚些別調云。”又在 《詞目開宗》 中說:“況值干戈滿地,怎當得涕淚沾巾,填憂憤英雄百折,抱義叫天閽。……撇下文章粉飾,惟留取血性天真。漫渾筆今今古古,都是斷腸人。”( 【滿庭芳】) 又可見作者當時險惡之處境、創作的態度以及發抒滿腔悲憤的心情。可以說 《續離騷》是作者在獄中用戲曲形式對數千年封建社會的血淚控訴狀。
作者以“續離騷”名其劇,其義不言而喻。在這個總題目下,包括四種各為一折的短劇。第一種為 《劉國師教習扯淡歌》; 第二種為《杜秀才痛哭泥神廟》; 第三種為 《癡和尚街頭笑布袋》; 第四種為《憤司馬夢里罵閻羅》。四劇以扯淡歌、嘆命歌、無謂歌、安分歌貫穿其中。或為參悟歷史,感嘆興亡; 或為懷才不遇,感喟人生; 或對社會上各種黑暗現象進行無情的揭露; 或為大罵陰間,影射陽間,指桑罵槐,意在言外。筆觸酣暢,筆鋒凌厲,深得《離騷》之三昧。因之文學史家鄭振鐸在 《清人雜劇》初集后記中說:“《續離騷》胥為憤激不平之作,悲世憫人之什。蓋永仁遘難囚居,不知命在何時,情緒由憤郁之極而變為平淡,思想由沉悶之極而變為高超,而語調則由罵世而變為嘲世,由積極之痛哭而變為消極之浩歌。蓋不知生之可樂,又何有乎死之可怖,扯淡歌、笑布袋諸作胥為斯意也。”這無疑是對《續離騷》 的全面概括和正確估價。四劇以曲詞的雅俗韻味而論,《泥神廟》更有特色。
《泥神廟》同其它三劇一樣,流露出作者處在生死關頭,看浮生世事,如過眼煙云,思想升入虛無境界:“滔滔巨浪兼天涌,洗汰盡多少英雄,分明泡影。戲魚龍,爭王定霸成何用”?“生前百戰功勛,死后一抔黃土”,“笑只笑劉秀爭鋒,到今呵一場喜夢”等,不免流露出消極悲觀的情緒,但作為一個封建知識分子,作者對光怪陸離的人生認識是明智而深刻的。劇中所塑造的杜默形象也是生動逼真的。在杜默身上不時閃現作者的影子,實為自況自傷。杜生落魄文場,低頭蓬戶,怨世無伯樂,難識駿馬。那些凡夫肉眼,不辨雞群中之立鶴。因此,常顧影自憐,感傷自己仕途坎坷,懷才不遇。處在近在咫尺的烏江古戰場旁,更增添了幾分英雄末路的凄涼。
杜默把項王引為知己,同病相憐,哭訴衷腸:“大王、大王,宇宙之間虧負你我兩人了。英雄如大王而不能成霸業,文章如杜默而進取不得一官,豈不可哀! 豈不可傷!”他贊揚項羽少年膽氣豪放,當始皇東巡,要拔劍而起,取而代之; 他贊揚項羽義、禮、智、勇; 獲太公(劉邦之父) 而不烹、宴漢王而不殺、以亞父事范增、破釜沉舟而解趙圍、屢戰屢勝而未嘗敗北。【得勝令】一曲,唱出了“本色大英雄”叱咤風云的威勢:“破百二秦封,秉烈炬咸陽慟,噪金鼓關中;嚇得那眾諸侯拜下風。”他對項王也多有責怪:“自古道得人而興,失人而亡。又道是,用人則哲,自用則愚。”一曲 【掛玉鉤】道出了項羽于戌馬征涯中屢屢失誤:“把一個宰肉陳平走脫縱,散黃金反間得你君臣閧,因此上亞父彭城一命終。還有那胯下夫多謀勇,埋沒做執戟郎,送與他登壇用,親眼埋伏九里威風,都是你忽視了帳下英雄。”他還指責項王輕信項伯,不識內奸,鴻門宴上“則落得自家人相欺哄”。但畢竟英雄惜英雄。杜默唱了支 【杏花酒】 將自己的境遇同項王作一對比:“乞兒般沒蛇弄”和“土神樣殺雞供”,“靠筆硯代耕農”和“興波浪管梢公”、“盼青云黑漆蒙”和“傍烏江晚煙封”、“萬千苦半生窮”和“七十戰一場空”、“饑驅得腳西東”和“裝飾得廟崇嶐”這五組對比, 寫得一字一淚, 哀傷悲切,流連往復,使人回腸蕩氣。一個懷才不遇、仕途落魄、窮極無聊、走投無路的文人形象,凸出紙上,呼之欲出。同時更顯出英雄末路的悲哀,無怪“眼淚撲簌簌流個不住”。
劇作的點睛之筆是劇末項王與鬼判的對話,點出全劇主旨:“是愁人莫與愁人說,說起愁來愁殺人”,“這分明是流淚眼觀流淚眼,斷腸人哭斷腸神”。看來作者并不專著眼于秀才落第,仕途無望,生計窘迫,傷心自哭,似別有所寓,其措語全在憑吊項王之不能成其大事,哀惋痛惜之情,溢于言表。《曲海總目提要》謂永仁或有籌策,傷承謨不能聽用,借此寓意未可知也。這種推測,也許是有根據的。正因為此劇寫出了不得志文人的普遍心態,故頗受封建知識分子的欣賞,往往引起他們的共鳴。
上一篇:古典名劇·桃花扇·桃花扇四·下本·續四十出·余韻
下一篇:戲曲名著·雜劇編·關漢卿·緋衣夢(第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