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戲曲名著鑒賞辭典·傳奇編·徐霖·繡襦記(第三十一出襦護郎寒)
滎陽書生鄭元和,奉父命上京應試。在京城結識妓女李亞仙,彼此相愛。后來,鄭元和床頭金盡,鴇母設計瞞過李亞伷,甩開了鄭元和。李亞仙悲痛欲絕,從此閉門謝客。鄭元和貧病交加走投無路,幸而被兇肆 (替喪家辦喪事的店鋪) 的東肆王收容,教他學唱挽歌。一日,東西兩肆比賽挽歌,以招徠生意。鄭元和登臺歌唱,恰被上京任職的父親認出。鄭父憎恨元和的墮落,盛怒之下,讓人把元和打至氣絕,拋尸郊外,被路過的乞兒救活,元和從此淪為乞丐。一個偶然的機會,李亞仙認出了鄭元和,悲喜中不顧鴇母阻撓,把元和迎回家里,盡心調養,又激勵他發奮讀書,終于考上了狀元。鄭父知道了李亞仙對鄭元和的一片深情,也很感動,不以為嫌,娶她為媳。
(旦,小旦上,旦唱)
【一江風】雪兒飄,四野彤云罩,萬徑人蹤杳。想多才流落何方? 天哪,應做窮途殍。恩情一旦拋,恩情一旦拋,鱗鴻萬里遙。細思量,似把心腸絞。
倦倚繡床愁不寐,緩垂綠帶鬢鬟低; 玉郎一去無消息,一日相思十二時。自從鄭郎被賺,不知下落,奴家日夜縈心。前日崔尚書說他在外求乞,銀箏,不知此言果否? (小旦) 姐姐,崔老爺見你想他,故意哄你,姐姐如何就認真? (旦) 銀箏,今日大雪,求乞的甚多,倘有叫街的門首過,叫個進來,我問他一聲,或得鄭郎消息未可知也。(小旦) 小姐,你聽鼓板咚咚,又是一起叫化的來了。(旦) 取針線箱來,我做些針指,待他門首過,叫個來我問他。(生同凈、丑、眾乞丐上) (生唱)
【沽美酒】鵝毛雪,滿空飛,破草薦蓋著羊皮。殘羹剩飯口中吃,李亞仙你怎知? 破帽子在頭上搭,破布衫露出肩胛,腰間系一條爛絲麻,腳下穿一雙歪烏辣,上長街又丟抹。咱便是鄭元和,家業使盡待如何,勸郎君休似我。(眾唱)
【前腔】 小乞兒捧定一個瓢,自不曾有頓飽。肚皮中捱饑餓,頭頂上瑞雪飄。最苦冷難熬,正遇著嚴冬嚴冬天道。凜凜的似水澆,凍得咱來曲折了腰。呀! 有那個個人每穿破了的綿襖,戴破了的舊帽,殘羹剩飯,舍些與小乞兒嚼。因此打上一回哩哩蓮花落哩哩蓮花落也。
【蓮花落】一年才過,不覺又是一年春,哩哩蓮花哩哩蓮花落也。小乞兒也曾到東岳西廟里賽靈神,哈哈蓮花落也。小乞兒搖槌象板不離身,哩哩蓮花哩哩蓮花落也。只聽鑼兒湯湯湯,鼓兒咚咚咚,板兒喳喳喳,笛兒支支支。伙里伙里伙伙里伙里伙,小乞兒便也曾鬧過了正陽門,哈哈蓮花落也。只見那柳陰之下,香車寶馬,高挑著鬧竿兒,挨挨拶拶,哭哭啼啼,都是女妖嬈,哩哩蓮花哩哩蓮花落也。又見那財主每,荒郊野外,擺著杯盤,烈著紙錢,都去上新墳,哈哈蓮花落也。(生唱)
【醉太平】 卑田院的下司,劉九兒宗枝。鄭元和當日拜為師,傳與俺蓮花落的稿兒。抱柱杖走盡了煙花市,揮筆寫就了龍蛇字,把搖槌唱一個鷓鴣詞。這的不是貧雖貧的浪子! (眾唱)
【蓮花落】 一年春盡不覺又是一年夏,哩哩蓮花哩哩蓮花落也。只見那財主每,涼亭水閣,散發披襟,手執紈扇,冰盤沉李賞浮瓜,哈哈蓮花落也。又只見一只小舟兒輕搖慢棹,短纜孤蓬,提著鮮草,穿著魚腮,手執蓮臺賞荷花,哩哩蓮花哩哩蓮花落也。驚起那水面上鴛鴦兒,一雙雙,一對對,忒楞楞騰,忒楞楞騰,飛過了浪淘沙,哈哈蓮花落也。
【沽美酒】 鏤金的破瓢,碾玉裝成金系腰,這話教人笑。我在鶯花市上打圍高, 叫化些馬打郎羊背皮通行鈔, 叫化些赤金白銀珍珠瑪瑙,叫化些雙鳳斜飛白玉搔,叫化些八寶妝成鑲嵌絳。叫化一個十七十八女妖嬈,在懷兒中摟著。因此打上一回哩哩蓮花哩哩蓮花落也。
【蓮花落】 一年夏盡不覺又是一年秋,哩哩蓮花哩哩蓮花落也。只見那財主每插著黃花,簪著紅葉,飲金甌,哈哈蓮花落也。可憐那小乞兒寂寂寞寞夜間愁,哩哩蓮花哩哩蓮花落也。又見那北來的孤雁兒咿咿啞啞過南樓,哈哈蓮花落也。叫著那個官人們,娘子們,有什么吃不盡的饅頭皮兒,包子嘴兒,麻餅屑兒,馓子股兒,共饃饃,哩哩蓮花哩哩蓮花落也。舍些與小乞兒,也強似南寺燒香,北寺看經,請著和尚,喚著尼姑,洴洴澎澎,叮叮咚咚,打著鐃鈸,持齋把素念彌陀,哈哈蓮花落也。(生唱)
【醉太平】 遶前街后街,進大院深宅,那一個慈悲好善女裙釵,與乞兒一頓飽齋? 與乞兒換一床新鋪蓋,與乞兒一副合歡帶,與乞兒攜手上陽臺? 這的不是救貧的奶奶? (眾唱)
【蓮花落】 一年秋盡不覺又是一年冬,哩哩蓮花哩哩蓮花落也。只見揉綿下絮舞長空,哈哈蓮花落也。可憐見小乞兒曲曲深深把身躬,哩哩蓮花哩哩蓮花落也。只見那個頭頂上淅淅索索,起了幾陣蠟梅風,哈哈蓮花落也。只見那財主每紅爐暖閣,羊羔美酒擁嬌娥,哩哩蓮花哩哩蓮花落也。 我想有時蘆絨毛毯兒、 高麗席兒、 紅綾被兒, 那些鋪蓋睡了好快活,哈哈蓮花落也。(生唱)
【醉太平】 貧窮的志高,村沙的難交,教乞兒苦熬。戴一頂半新不舊烏沙帽,穿一領半長不短黃麻罩,系一條半連不斷舊絲絳。這的不是風流每的下梢!
(凈) 如今各人分路去。鄭元和,你今日往安邑東門去。(眾下) (生) 老爹奶奶好冷! (旦) 銀箏,你聽外面叫街的聲音,好似鄭郎的。(小旦) 待我看來,叫街的轉來! (生) 奶奶求討些。(小旦) 看你不象叫化的。(生唱)
【沽美酒】 娘行每娘行每聽告,叫化的也有些低高,遠在山林近市朝,有錢時也曾象板鸞笙間著鳳簫。俺也曾月夜花朝,鳳友鸞交。結骔帽兒戴著,白玉鉤兒束著,琥珀珠兒垂著,紵絲襖兒穿著,斜皮靴兒登著, 襪子也是絨毛。 五花馬兒騎著, 獬八狗兒隨著, 來興童兒跟著,身邊帶著寶鈔,撞著一個妖嬈。他把咱來相招,引入了窩巢。日日花朝,夜夜元宵,樂樂陶陶,快活逍遙。
(小旦) 既是這般受用,怎么出來叫化? (生唱)
【前腔】 今日里身子嫖得窮了,結骔帽兒壞了,白玉鉤兒斷了,琥珀珠兒撒了,紵絲襖兒當兒,斜皮靴兒綻了,絨毛襪子破了,五花馬兒殺了,獬八狗兒死了,來興童兒賣了,單單剩得個軀勞,身邊沒了寶鈔。老鴇兒將我絮絮叨叨,把我趕出門來,受了多少苦惱。李亞仙不知那里去了,鄭元和不得已了,因此打上一回哩哩蓮花哩哩蓮花落也。
(小旦) 你敢是滎陽鄭公子么? (生) 我就是鄭元和。(小旦)呀! 姐姐,鄭姐夫在此。(旦) 在那里? (小旦) 這不是他!(生) 奶奶求討些。(旦) 這就是他,天那! (旦唱)
【香柳娘】 看他似饑鳶叫號,看他似饑鳶叫號,恁般苦惱。(生) 皇天! 好冷,求討些! (旦唱) 我聞言不禁心驚跳。你不認得我了,我是李亞仙! (生) 原來是大姐。(旦) 你怎么這般模樣了? (旦唱) 看肌肉盡消,看肌肉盡消。(生) 皇天! 好冷! (生唱) 病骨冷難熬,遮身無破襖。(旦唱)解繡襦裹包,解繡襦裹包,且扶入西廂暖閣,免教凍倒。
(生) 我這般模樣,大姐,我不進去。(旦) 令你一朝及此,妾之罪也,快進去不妨。(生) 只怕累你受氣。(旦) 今日弄得你這般模樣,我就死也無怨恨。請進去。(小旦) 姐姐,待我去看些火來。(貼上) 甚么人喧嚷? (貼唱)
【前腔】聽西廂暖閣,聽西廂暖閣,為何吵鬧? (小旦) 媽媽,鄭姐夫在此。(貼唱) 這冤家誰引他來到? (生) 媽媽可憐。(貼) 你看他枯瘠疥癩,殆非人狀。(貼唱) 快推出市曹,快推出市曹。遍體臭腥躁,蓬頭一餓殍。(貼) 這般模樣呵 (貼唱) 想死期將到,想死期將到,若有人知官司怎了。
(貼) 快趕那叫化出去。(旦) 娘,聽兒告稟: 他乃是宦家子也,昔日驅高車,持金裝,至孩兒家,不逾年而蕩盡。你與賈二媽互設詭計,舍而逐之,殆非人行。令其失志,不得齒于人倫。父子之道,天性也,使其情絕,殺而棄之,又困躓若此。天下之人,盡知為孩兒所害也。況此子親戚滿朝,一旦當權者熟察其本末,禍將及矣。況欺天負人,鬼神不佑,徒自貽其殃矣! 請細思之。(貼) 你待要怎么? (旦) 孩兒今年已二十歲矣,計其資不啻值千金。今娘年六十有余,愿計二十年衣食之用以贖身,當與此子別 卜所居。所居非遙,晨昏得以溫清,兒愿足矣。(小旦)媽媽,姐姐不接客,立志堅貞; 你雖不容他,他也不肯干休。況那鄭姐夫呵,(小旦唱)
【前腔】 他是儒林中俊髦,他是儒林中俊髦。他父親呵,官居當道,倘一朝事露娘圈套,這罪名怎逃?尋出禍根苗,撰錢樹皆倒。愿救他潦倒,愿救他潦倒,從姐所言,不須推調。
(貼) 決不容他。(旦) 娘若不從,孩兒投金于水,尋個自盡,看你靠誰? (貼) 咳! 看這丫頭行徑呵,(貼唱)
【前腔】 想立志已牢,想立志已牢,只得憑伊計較。依便依了你,把黃金囊橐須傾倒。丫頭,你好癡心,覷他人形貌,覷他人形貌,似蛇虺成蛟,龍門怎高跳? 賤人,你只圖旌表,要做夫人位高,五花官誥。
(貼) 你既如此,離北隅四五家,有一隙院,可稅而居。(旦)謹依尊命。
(貼) 貧寒冷徹骨,(生) 保養愿施恩;
(旦) 受盡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并下)
草薦: 草席。烏辣: 用烏辣草襯貼的靴子。丟抹: 羞臊,慚愧。搖槌象板: 即爻槌柏板。 鬧竿兒: 兒童玩具。 見宋吳自牧《夢梁錄》卷十三。
卑田院: 是當時的乞丐收容所。蓮臺: 這里指蓮蓬。鶯花市上打圍: 在娼妓歌女叢中胡混。鶯花,煙花,指出賣色相的歌妓; 打圍,打茶圍,舊時嫖客在妓院中玩耍,喝杯茶就走,叫打茶圍。玉搔: 白玉搔頭,即玉簪,古代婦女的首飾。馓子: 以面粉制作的條柵狀油炸食品。合歡帶: 繡著合歡花的帶子。 這里語義雙關。 村沙: 粗俗。 結骔帽兒: 以馬鬃結為纓飾的帽子。溫清 (qian): 即“冬溫夏清,本謂冬日溫被使暖,夏日扇席使涼。這有問寒問暖、侍奉的意思。俊髦: 俊杰之士。撰錢樹: 搖錢樹。系賺錢樹之誤. 推調: 推卻。
《繡襦記》的故事主要本于唐白行簡的傳奇小說《李娃傳》,有些關目和細節則來自元石君寶和明周憲王的雜劇《曲江池》,是關于李亞仙故事的最完整的一部作品。和《李娃傳》比,情節上也有重大變動,例如,把李娃和鴇母串通,拋棄鄭元和,改為李亞仙事先不知,是鴇母先強迫李遷居,并騙走了鄭元和; 又如,刪去了李娃去救鄭時所講的一番人倫道德的話,突出了李鄭的愛情等。這樣,使李亞仙的性格更統一,形象也得到了提高。
全劇四十一出,以李鄭二人的悲歡離合為主線,贊揚了男女主人公的真摯愛情,揭露和鞭撻了封建倫理代表鄭父的殘暴虛偽和唯利是圖的鴇母的冷酷無情。李亞仙是淪落風塵的女子,有著“棄賤從良”的生活愿望。為和鄭元和結合,她同以鴇母為代表的封建惡勢力進行了堅決的斗爭,顯示出她性格中情鍾于一、深明大義的光彩。鄭元和是封建階級的“逆子”,為了李亞仙,千金散盡,淪為乞丐而不恨,幾乎死于父親的皮鞭之下而不悔,也是一個敢于和命運抗爭的“情種”。第三十一出“襦護郎寒”寫鄭生的淪落和亞仙的相救,是全劇的高潮部分,李鄭二人的性格在這里得到充分的表現。
先看對李亞仙的刻畫。鄭元和被鴇母騙離后,一去無消息,李亞仙自此閉門謝客,雖遭鴇母毒打而堅執不從,與“鄭生誓同生死”。這出戲一開始,李亞仙就喝道:“鱗鴻萬里遙,細思量似把心腸絞。倦倚繡床愁不寐,緩垂綠帶髻鬟低,玉郎一去無消息,一日相思十二時”,是思郎之苦。聽崔尚書說鄭生在外求乞,就著丫環到門口去見著乞兒就探問,“或得鄭郎消息,未可知也”,是戀郎之癡。待到見著鄭生“似饑鳶叫號”“肌肉消盡”的悲慘形狀,乞兒聲口,“聞言心驚跳”,立即“解繡襦裹包”,“扶入西廂暖閣”,是見郎之悲且喜。鴇母干預,聲色俱厲,她始則曉之以道義:“舍而逐之,殆非人行”,“令其失志,不得齒于人倫”; 繼則喻之以利害:“此子親戚滿朝,一旦當權者熟察其本末,禍將及矣。況欺天負人,鬼神不佑”; 鴇母還是“決不容他”,于是她拿出最后一手:“娘若不從,孩兒投金于水,尋個自盡,看你靠誰?”鴇母在權衡之下,終于不得不“憑伊計較”,凡此都表現出她對鄭生誓死相許以報相知之恩的真摯情感。她的品格,反映了商業城市發展后跌入火坑的婦女的善良的一面。
再看鄭元和。死里逃生的他,頭戴破帽,身著破衣,腰系麻繩,腳登草鞋,還唱著:“鵝毛雪滿空飛,破草薦蓋著羊皮,殘羹剩飯口中吃,李亞仙你怎知?”潦倒困苦中沒有絲毫怨憤,還口口聲聲地念著自己的戀人。丫環銀箏故意向他打問淪落緣由,他又喝道: 是自己“身子嫖得窮了”、“單單剩得個軀勞”,“老鴇兒將我絮絮叨叨,把我趕出門來,受了多少苦惱。李亞仙不知那里去了,鄭元和不得已了……”把自己的當乞丐,不僅不歸咎于亞仙,而且連鴇母的逐客也似乎情有可原了。墮計后的憤慨“撐腸拄腹難消氣” (二十一出),身染重病時的消沉,“氣息奄奄難調理,應做他鄉鬼” (二十三出),遭父毒打,瀕死時的絕望,“虎狼尚然不食兒,可憐骨肉當饒恕” (二十五出),以至淪為乞丐后的饑寒交迫,乞食中的斯文掃地,他都沒有責怪李亞仙的一個字。到后來的狀元及第,尚書議親,他情辭懇切地說:“我殘生幾喪,得蒙李亞仙把我微軀重造”,“雨起枯苗”,靠著她“扶持登甲第入皇朝,豈肯做薄幸區區兒女曹”,拒絕了曾學士如花似玉的女兒,“把良緣辭了,偏愛熟油苦菜”,“試看萱花椿樹,喬木絲蘿,雨露同榮耀,木桃投我也報瓊瑤” (三十五出)。這位書呆子對李亞仙的鍾情之深,戀念之切,讀來也是動人心弦的。不過由于在劇中這個形象是始終被命運牽著鼻子走的,突出了他逆來順受、隨遇而安的一面,其性格色彩比李亞仙就要黯淡一些。
但本出中,鄭元和所唱的三支 【醉太平】,與 《繡襦記》中其它各出曲文大異其趣,這幾支“蓮花落”曲,模仿小乞兒聲口,又帶有落魄書生狂放不羈的語氣,活畫出鄭元和與叫化子們牢騷滿腹而又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情態。在明代的戲曲理論中有一種叫“本色論”,主張創作要“真我面目”、語言要家常,“宜自然不宜生造”,“妥貼天成,換不得他韻” (王驥德語),“越俗越家常越驚醒”,才是“真本色” (徐渭語)。鄭元和所唱:“卑田院的下司,劉九兒余技”;“繞前街后街,進大院深宅,那一個慈悲好善女裙釵,與乞兒一頓飽齋”;“貧窮的志高,村沙的難交,教乞兒苦熬”等三支曲子,都是一韻到底,活脫天成的“本色”語言,所以連精于音律、崇尚掌故的沈德符也說它“以乞兒家口頭語熔鑄渾成,不見斧鑿痕跡”,把這幾支曲子看作《繡襦記》藝術上的成功處。
至于《繡襦記》藝術上的不足處,除了結構比較松散外,恐怕要算是“李亞仙剔目勸學”一節了。毀目以求鄭生之專心于學問,于情于理,于兩人深篤的愛情都是背謬的,是一種矯情,與“本色”不合,不可謂不是這部作品的敗筆。
上一篇:戲曲名著·雜劇編·梁辰魚·紅線女(第三折)
下一篇:古典名劇·桃花扇·桃花扇四·下本·續四十出·余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