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戲曲名著鑒賞辭典·傳奇編·汪笑儂·洗耳記
上古時,帝堯因年邁欲傳位給兒子丹朱,但恐其不肖而誤國殃民,于是采納眾臣意見并親自率眾到箕山尋訪賢者許由,要將帝位讓給他。許由得知帝堯來意以后,以即帝位為恥,徑從后門逃走,在荒郊上給帝堯和眾臣追上。帝堯苦勸許由要以國事為重,承繼帝位。許由不從,悠然而別,并跑到小溪邊洗耳以示去掉耳中污言。適逢其友巢父老漢牽牛臨溪欲飲,問知其故,便責怪許由洗耳時把污言洗進溪水,于是憤然牽牛別飲而去。
(甲、乙、丙、丁四岳上) (甲岳念) 比戶皆可封,(乙岳念) 尤存太古風; (丙岳念) 唐堯稱盛世,(丁岳念) 化育九州同。(四岳同白) 我等四岳是也。(甲岳) 列位請了,圣上登殿,分班侍立。(四侍臣引唐堯帝上) (堯帝行) 傳賢不傳子,官天下大公無私。(詩) 士階茅茨自辛勤,也是國家一庶民; 君臣共治安天下,元首股肱本一身。孤,帝堯在位。自登基以來,勵精圖國,勤求民隱, 數十年來四海乂治, 萬民樂業; 無如年邁, 難以日理萬機。朕若傳位于子,怎奈我兒丹朱不肖,必然誤盡蒼生,釀紛爭于天下,終有國破家亡之一日。朕欲傳位于賢,上順天心,下和民意,舍一姓之尊榮,保全國之安樂,豈不美哉。呵,眾卿!(四岳) 萬歲! (堯帝) 朕想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失之。朕之子不肖,不堪為君,意欲傳位于賢,以讓有德之人,豈不是一國之利,萬民之福。朕在宮中不知事,千里一俊,萬里一賢,眾卿必有所知,奏與朕躬以便奉請。萬不可徒慕其名,不察其實,使朕傳位非人,遺害于天下也! (四岳) 萬歲,以君位公于天下,傳賢不傳子,足證圣德高深,真萬民之福也。臣等夙知布衣許由,乃當今賢者,品行清高,學識深遠,敬奉此人以繼帝位,天下幸甚! 未知圣意如何?(堯帝) 一人之智識有限,萬民之輿論無私。既卿等同舉此人,必名下不虛,但不知現居何地? (四岳) 就在箕山居位 (堯帝)好,吩咐衛士保駕,眾卿隨聯一同前去迎請便了! (四岳) 臣等領者。衛士走上! (四大鎧、四武士持金瓜鉞斧上) (四岳) 起駕。(堯帝唱)
【西皮正板】 自登基。惡民所惡,好民所好,國承平,民安泰,快樂消遙。朕有心傳于子,奈兒不肖,為國民謀治安,傳位于賢家。可嘆那無道君自私自保,全不想與百姓原是同胞。只為你一姓人富貴榮耀,怎忍得天下人鬼哭神嚎。誰能保子與孫,人人有道,反不如官天下免動槍刀。有四岳在金殿把賢人薦了,因此上訪許由親到荒郊。但愿得將天下早早讓掉,
【搖板】 也免得擔重任國事勤勞。(眾人同下) (許由上,唱)
【西皮原板】笑世人口圣賢心同賊盜,或爭權或爭利不讓分毫。全不想國若亡家也難保,一霎時冰山倒火滅煙消。位愈尊身愈險你可知道,又何必爭天下糜爛同胞。不如我淡風月山林嘯傲,終日間無憂慮,自在消遙。
(四岳、堯帝原人上) (堯帝唱)
【搖板】 離都城訪箕山,眼前到了; 為訪賢朕不辭路遠山遙。但愿得讓賢人修明政教,從此后一身輕免把心操。向前去叩柴扉急忙通報!(許由唱) 忽聽得柴門外有人喊叫,馬蹄亂人聲眾誰來尋找? (堯帝唱) 朕親身迎賢者同駕入朝。(許由唱) 聽此言不由我心驚肉跳,我怎肯自由身墜入籠牢! 放民力,君無權,必然紛擾,重君權、民不利,煩惱自招。觀時勢萬不能兩面見好,這虛名真誤人徒惹風潮。不如我脫身走不見為妙,且將這閉門羹款待帝堯! (暗暗從后門逃出,下) (堯帝唱) 半晌時不見人開門來到,轉面來問群臣事有蹊蹺! 朕立待許久,因何不開門相見? (四岳) 那許由品行孤高,從不交結富貴之人。 或聞車馬聲喧。 從后門逃走, 也未可知! (堯帝) 衛士, 看他家可有后門? (衛士) 有后門,如今大開。(堯帝)好好替許先生看守門戶。眾卿隨朕追趕許先生回來便了。(唱) 許先生果然是性情高傲,為訪賢顧不得跋涉勤勞。(眾人同下) (許由上,唱) 借羽毛任翱翔出籠飛鳥,笑燕雀怎知道鴻鵠高超。看富貴如浮云不貪榮耀,天子尊百勝卑,何必結交。因此上從后門急忙逃跑。(堯帝、四岳原人追上) (堯帝接唱) 請先生且留步有事相邀。
許先生慢走! (許由) 原來天子下降,待小民參拜。(堯帝) 先生乃當世名賢,何拘這君臣俗禮。(許由) 小民無德無才,何賢之有,不過虛名誤人而已。(堯帝) 先生不必太謙,朕年已邁,生子不肖,誠恐誤國殃民,故別求賢士以繼大位。詢于群臣,共舉先生。先生當以蒼生為重,幸勿固辭,天下幸甚!(許由)萬歲此言差矣! (唱)
【二六板】 聞此言不由我微微冷笑,為什么圣天子下詢芻蕘! 萬歲你一席話太過謙了,有什么滔天禍如此心焦。你只當皇帝位有如重寶,在我看皇帝位不值分毫。遇荒旱就怨你賑濟太少,遭兵燹又恨你無有略韜。逢水災總怪你治河未好,外國侵便說你不重邦交。哪一個帝王家富貴長保?反惹起普天下亂動槍刀。自古來成者王敗者強盜,爭權利自相殘害死同胞。似這等危險位我不入圈套,居皇宮終日里如坐監牢。出宮門眾文武前后圍繞,心又驚膽又戰魂魄皆消。以一人壓天下原非正道,到后來禍臨頭公理不饒。不如我隱林泉煙霞嘯傲,落一個無憂無慮、無是無非、無權無利、無仇無恨、無災無禍,終日間飲酒看花樂陶陶! 為君難,讓天下我許由不要,請尋那非常人替你代勞!(堯帝接唱) 你休學厭世人山林高蹈,做一個救世者再莫辭勞。(許由接唱) 我平生最恨那英雄自命,有幾個圣賢君救濟蒼生。也不過口頭禪騙人信任,似這等污穢話掩耳不聽。縱說得天花墜我不擔任,從此后風馬牛各奔前程! (下) (堯帝接唱) 我一心讓天下他不受任,莫不是無實學徒有虛名! 眾文武忙擺駕深宮前進,與群臣商議定再訪賢人。
(四岳、堯帝等原人同下)
(巢文牽牛上,唱)
【原板】心比寒梅徹骨清,孤芳自賞樂天真; 清高絕俗是本性,撲去污人三斗塵。
老漢巢父,自幼秉性清高,為人固執。生在如今世界,語言動靜俱不合時宜; 因此隱居山林,與世人不通往來,自種自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任天行樂,卻也消遙自在。村中有一許由,也是個清潔君子。我與他為友,頗甚相得。看溪邊水清,不免牽牛去飲便了! (唱)
【搖板】 牽牛去向西邊飲,高唱一聲河水清。(下) (許由上,唱) 匆匆掩耳向前走,口出污言不自羞,溪邊用水洗濁垢,(巢父牽牛走上,接唱) 你因何洗耳說原由。許先生請了! (許由) 原來是巢老先生。(巢父) 何故在此洗耳? (許由) 再休提起,今日我正在家中,忽聽戶外人聲馬嘶,叩門相訪。想你我向不與人相交,況高車駟馬富貴之人,忽然造訪,豈不是一件大大的怪事? (巢父) 真是件怪事,但不知何人來訪? (許由) 是我隔門偷覷,你道是誰; 原來是皇帝親到我家來了。(巢父) 我卻不知你幾時與皇帝結交,以后我就不敢高攀了! (許由) 我哪里與他結交,是他自來尋我。我和他素不相識,況且分隔云泥,還是不見為妙,因此從后門逃走。(巢父) 好朋友,真與我同心。 他乃專制之君, 我們是自由之民, 薰蕕不同器, 公私不兩立,哪里能說到一處,不見的為妙。(許由) 怎奈他趕到荒郊與我相見。他言道家天下不如官天下,天下乃人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所以不傳于子而傳于賢,苦苦將天下讓與我許由。這等污耳之言我那里能聽! 因此掩耳到此,用溪中清水洗我耳中污言。老先生,這件事豈不是一件大大的怪事! (巢父) 唉! (唱) 聞言不覺怒心頭,頓足捶胸恨許由,只顧耳根清凈洗污垢,全不管這濁水污我的牛。不飲此水牽牛走,可惜這清流變濁流! (氣憤,牽牛走去) (許由唱)可笑巢父沒來由,何以人而不如牛。似這等孤僻性情真少有,更比我清高勝一籌。叫聲先生且慢走,你不爭上流為何從下流! (下)
四岳: 傳說為堯、舜時的四方部落首領。比戶皆可封: 也作比屋可封。《新語·無為》:“堯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意思是堯舜的百姓,人人皆賢,家家都有善德可受封爵。唐堯: 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后期部落聯盟領袖陶唐氏,名放勛,史稱唐堯。化育: 化生和養育,指大自然生長萬物。語出 《禮記·中庸》。 官天下: 公天下。 茅茨: 茅草蓋的屋頂。張衡《東京賦》:“慕唐堯之茅茨。”這里指茅屋。股肱 (gong工) 比喻帝王左右輔佐得力的臣子。《書·益稷》:“臣作朕股肱耳目。” 乂 (yi意) 治: 治理; 安定。《書·堯典》:“有能俾 。” 四大鎧: 代指御林軍的將官。鎧,鎧甲。金瓜、斧、鋱帝王出行的儀仗。“笑燕雀”句: 比喻眼光短淺的人,怎能理解志向遠大的人。語出《史記·陳涉世家》。芻蕘 (chu rao): 割草打柴的人。此處為許由謙辭,把自己比作草野鄙陋之人。 兵燹 (xian 顯): 兵火。 燹, 火。 風馬牛: 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巢父: 傳說中堯時的隱士。云泥: 云在天,泥在地,意為天壤之別。薰蕕 (you由) 不同器: 薰、香草。蕕,臭草。以薰蕕不能放在同一器具中,喻好人壞人不能同列。
自我表白是戲曲表現戲劇沖突的特殊形式。汪笑儂的 《洗耳記》充分地體現了這一特點。劇中的帝堯、許由和巢父這幾個主要人物的唱念舞,或是人物的對話,都夾雜著自我表白的成分。
《洗耳記》大體可分成三大段。第一段包括甲、乙、丙、丁四岳與帝堯的對白和帝堯唱的 【西皮正板】和 【搖板】兩支曲子。四岳一上場的說白就交代了劇中人物活動的社會環境:“比戶皆可封”,“尤存太古風”,“唐堯稱盛世”,“化育九州同”。一派太平盛世,百姓人人皆賢,家家均有美好的德行,夜不閉戶,路無拾遺,社會風氣甚好。跟著是帝堯上場,對四岳大臣說了一番話:“傳賢不傳子,官天下,大公無私。(詩) 土階茅茨自辛勤,也是國家一庶民; 君臣共治安天下,元首股肱本一身。”朕想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失之。”這些話,明顯地具有自我表白的性質,它突出地表現了帝堯全心全意為國為民的崇高思想感情,同時也勾畫出一個鮮明的賢君形象。他居住的是“土階茅茨”,而不是金鸞寶殿,瓊樓玉宇; 他的工作是“勵精圖國,勤求民隱”。他當帝王不是為了自己的享受,而是為百姓的幸福,日理萬機,歲歲操勞。更可貴的是他思想深邃胸懷開闊。他認為,帝王與庶民一樣,“舍一姓之尊榮,保全國之安樂。”為了國泰民安,可以犧牲自家尊榮。“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失之”,如此民主的政治,如此大公無私,具有遠見卓識。顯然,四岳所交代的社會環境與帝堯的自我表白是互為關系的。有這樣的典型環境才可能產生這樣的賢君,有這樣的賢君才可能創造出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
接下是帝堯自唱的 【西皮正板】和 【搖板】 曲子,以唱的形式進一步自我表白。正因為有這種民主的思想和寬闊的胸襟,帝堯讓位“傳賢不傳子”的行動才具有思想基礎,才真實可信。唐堯彈讓帝位且又唯賢是傳,恐怕是前無古人的,尤其是在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的華夏民族中,難怪它能成為千古美談的故事。汪笑儂將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融為一體,以古王的“賢”諷今王的“昏”,以古王的“民主”剌今王的“專制”,“只為你一姓人富貴榮耀”,而“忍得天下人鬼哭神嚎”。周信芳說:“笑儂先生是一個非常值得欽佩的愛國志士”,他的劇作“反映了他對現實的不滿,以及對當時腐敗的政治和黑暗的社會的強烈的反抗。” (轉引自王起主編的 《中國戲曲選》)
劇本的第二段由 【西皮原板】、【搖板】 和 【二六板】 三支曲子以及中間插有小段對話組成。許由上場唱 【西皮原板】,這支曲子是他“出世”思想的自我表白:“不如我談風月山林嘯傲,終日間無憂慮,自在消遙。”一個企圖超脫黑暗紛爭,高蹈山林的孤傲隱士形象躍然紙面。【搖板】是堯帝與許由輪唱的曲辭,它描述帝堯采納眾臣意見并率眾親訪箕山求賢,許由在家中聞聲趕忙從后門逃走。帝堯此舉是為了求賢士許由“出山”,并讓帝位于他。而許由逃走的原因是害怕“自由身墜入籠牢”,從此不能“自在消遙”。構成戲劇沖突的對立人物出現了,兩者的矛盾沖突實質上是“入世”與“出世”思想的矛盾沖突。處理的方式是隔離開,一個在門外,一個在室內,各自都作了一番自我表白。只看文學劇本,似乎覺得戲劇沖突不那么強烈、尖銳,但仔細推敲卻能充分體現人物的自我表白的特點,這也利于演員的二度創造。
劇情的進程是許由與帝堯的一小段對話和他們對唱的 【二六板】曲子展開的。許由從后門逃走,在荒郊上給帝堯率眾臣追上。于是帝堯的“入世”思想與許由的“出世”思想產生了正面沖突。帝堯作為賢君形象在這場矛盾沖突中才告以完成。如果說此劇的第一段側重從思想上刻畫帝堯是賢君的話,那么這一段則著重從行動上來補充和豐富這一賢君形象了。帝堯不辭路遠山遙,親訪箕山,屈尊求賢,是憂國憂民的入世思想支配他這樣做的。他堅意以自己的入世思想“動員”許由,以蒼生為重,做個救世者。而許由則以出世思想加以拒絕。這就造成了正面的沖突。許由在 【二六板】 曲子中的自我表白的唱詞,再現了一個追求無憂慮、無是非、無災禍、無仇恨、無權利,終日以飲酒賞花為生活理想的、性情高傲的隱士形象。同時也從側面揭示了官場的黑暗與險惡。他與帝堯的矛盾沖突雖然不是你死我活的沖突,但也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他們的性格特點: 帝堯是賢,憂國愛國,胸懷寬廣,品德高尚,唯賢是舉。許由是隱,企圖超脫黑暗紛爭,追求消遙快樂,清高孤傲,唯閑為高。
劇本的第三段以巢父登場為始,憤而牽牛下場作終。巢父登場,一唱一白。這完全是自我表白,表明他自己是一個“孤芳自賞”“清高絕俗”的“清潔君子”。接下的 【搖板】 一曲,由他與許由又唱又白。描述他牽牛臨溪欲飲,看見許由正在河邊洗耳忙問其故。許由把事情的經過告訴巢父,并說帝堯的入世思想污了他的耳朵,因此到這溪邊來洗耳。巢父聽后卻怒火心中起,嗔怪許由洗耳污了河水,為了不使他的牛受污染,竟牽牛悻悻而去。整個劇情就此告終。
語言能像染料一樣污耳,聞所未聞,故許由洗耳就顯得奇特和怪誕,比較之下,巢父的行為顯得更奇特、更怪誕。劇情就從這奇特和怪誕的形式中映照出一個真正的“清潔君子”,清高絕俗的“畸人”——性情怪僻的老漢巢父。他比起許由來要高出一籌。他憤而牽牛作別,為的是捍衛一個“潔”,這正是和許由的“污”產生矛盾沖突的結果。
本劇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能抓住特征來塑造人物和布局謀篇。黑格爾說過所謂特征,就是“藝術形象中個別細節把所要表現的內容突出地表現出來的那種妥貼性”(《美學》第一卷)。也就是“用最小的面積驚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巴爾扎克語)。從全劇的內容來看,題目可以改稱 《求賢記》,這樣突出的人物是帝堯而不是許由; 也可以改叫 《避帝記》,這樣突出的主體是許由,但難于引出巢父與許由的矛盾沖突。因此,劇本叫 《洗耳記》,是比較貼切的,既是題目,也是劇目,之所以這樣說,就在于它緊緊地抓住了“洗耳”這一特征大作文章。它妥貼地表現出豐富的思想內涵。既可窺見仕途黑暗權力是污物,也可以借古喻今,暗刺清庭的腐敗,同時看到知識分子“入世”與“出世”兩種心態的矛盾斗爭。因此說“洗耳”這一特征是全劇思想意義的支撐點,也是刻畫人物的重要手段和劇本結構的重要線索。沒有洗耳,帝堯親訪箕山求賢的情節就沒有基礎,許由與巢父的矛盾沖突,以及巢父清高絕俗的怪僻的鮮明性格也就無從表現。
上一篇:戲曲名著·雜劇編·王九思·沽酒游春(第二折)
下一篇:戲曲名著·傳奇編·梁辰魚·浣紗記(第二十三出迎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