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戲曲名著鑒賞辭典·雜劇編·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
三國時,吳國大夫魯肅向蜀國鎮(zhèn)守荊州大將關羽索還荊州,擬約關羽過江赴宴,在席間暗害關羽。魯肅事先同司馬徽、喬國老商量,遭到他們反對,但他不聽勸告,一意孤行,仍設下三計: 第一計,邀請關羽過江赴宴,酒席中以禮索還; 如果不還就用第二計,拘收江上所有戰(zhàn)船,不放關羽回去,迫使獻還荊州; 倘若第二計還不成就用第三計,暗伏甲兵,待灑酣之際擊鐘為號,盡舉伏兵,擒拿關羽,趁機攻取荊州。關羽明知有詐,毅然只帶周倉等幾個隨從,單刀駕舟赴會,宴席上據理力爭,嚴辭拒絕魯肅索還荊州的要求,并先發(fā)制人揭穿陰謀,震懾住魯肅,迫使魯肅送關羽上船回營。
(魯肅上,云) 歡來不似今朝,喜來那逢今日。小官魯子敬是也。我使黃文持書去請關公,欣喜許今日赴會,荊襄地合歸還俺江東。英雄甲士已暗藏壁衣之后,令人江上相候,見船到便來報我知道。(正末關公引周倉上,云) 周倉,將到那里也?(周云) 來到大江中流也。(正云) 看了這大江,是一派好水也呵! (唱)
【雙調新水令】大江東去浪千疊,引著這數十人駕著這小舟一葉。又不比九重龍鳳闕,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別,我覷這單刀會似賽村社。
(云) 好一派江景也呵! (唱)
【駐馬聽】水涌山疊,年少周郎何處也?不覺的灰飛煙滅,可憐黃蓋轉傷嗟。破曹的檣櫓一時絕,鏖兵的江水猶然熱,好教我情慘切!(云) 這也不是江水,(唱) 二十年流不盡的英雄血!
(云) 卻早來到也,報復去。(卒報科) (做相見科) (魯云) 江下小會,酒非洞里之長春,樂乃塵中之菲藝,猥勞君侯屈高就下,降尊臨卑,實乃魯肅之萬幸也! (正云) 量某有何德能,著大夫置酒張筵,既請必至。(魯云) 黃文,將酒來。二公子滿飲一杯。(正云) 大夫飲此杯。(把盞科) (正云) 想古今咱這人過日月好疾也呵! (魯云) 過日月是好疾也。光陰似駿馬加鞭,浮世似落花流水。(正唱)
【胡十八】 想古今立勛業(yè),那里也舜五人、漢三杰? 兩朝相隔數年別,不付能見者,卻又早老也。開懷的飲數杯,(云) 將酒來。(唱) 盡心兒待醉一夜。
(把盞科) (正云) 你知“以德報德,以直報怨”么? (魯云) 既然將軍言“以德報德,以直報怨。借物不還者謂之怨。想君侯文武全材,通練兵書,習 《春秋》《左傳》,濟拔顛危,匡扶社稷,可不謂之仁乎? 待玄德如骨肉,覷曹操若仇讎,可不謂之義乎?辭曹歸漢,棄印封金,可不謂之禮乎? 坐服于禁,水淹七軍,可不謂之智乎? 且將軍仁義禮智俱足,惜乎止少個信字,欠缺未完。再若得全個信字,無出君侯之右也。(正云) 我怎生失信?(魯云) 非將軍失信,皆因令兄玄德公失信。(正云) 我哥哥怎生失信來? (魯云) 想昔日玄德公敗于當陽之上,身無所歸,因魯肅之故,屯軍三江夏口。魯肅又與孔明同見我主公,即日興師拜將,破曹兵于赤壁之間。江東所費巨萬,又折了首將黃蓋。因將軍賢昆玉,無尺寸地,暫借荊州以為養(yǎng)軍之資; 數年不還。今日魯肅低情曲意,暫取荊州,以為救民之急; 待倉廩豐盈,然后再獻與將軍掌領。魯肅不敢自專、君侯臺鑒不錯。(正云) 你請我吃筵席來那,是索荊州來? (魯云) 沒,沒,沒,我則這般道。孫、劉結親,以為唇齒,兩國正好和諧。(正唱)
【慶東原】 你把我真心兒待,將筵宴設,你這般攀今覽古,分甚枝葉?我跟前使不著你“之乎者也”、“詩云子曰”,早該豁口截舌! 有意說孫劉,你休目下番成吳越!
(魯云) 將軍原來傲物輕信! (正云) 我怎么傲物輕信? (魯云)當日孔明親言: 破曹之后,荊州即還江東。魯肅親為代保。不思舊日之恩,今日恩變?yōu)槌穑q自說“以德報德,以直報怨”。圣人道:“信近于義,言可復也。”去食去兵,不可去信。“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今將軍全無仁義之心,枉作英雄之輩。荊州久借不還,卻不道“人無信不立”! (正云) 魯子敬,你聽的這劍戛么? (魯云) 劍戛怎么? (正云) 我這劍戛,頭一遭誅了文丑,第二遭斬了蔡陽,魯肅呵,莫不第三遭到你也? (魯云)沒、沒,我則這般道來。(正云) 這荊州是誰的? (魯云) 這荊州是俺的。(正云) 你不知,聽我說。(唱)
【沉醉東風】想著俺漢高皇圖王霸業(yè),漢光武秉正除邪,漢獻帝將董卓誅,漢皇叔把溫侯滅,俺哥哥合承受漢家基業(yè)。則你這東吳國的孫權,和俺劉家卻是甚枝葉?請你個不克己先生自說!
(魯云) 那里甚么響? (正云) 這劍戛二次也。(魯云) 卻怎么說? (正云) 這劍按天地之靈,金火之精,陰陽之氣,日月之形; 藏之則鬼神遁跡,出之則魑魅潛蹤; 喜則戀鞘沉沉而不動,怒則躍匣錚錚而有聲。今朝席上,倘有爭鋒,恐君不信,撥劍施呈。吾當攝劍,魯肅休驚。這劍果有神威不可當,廟堂之器豈尋常; 今朝索取荊州事,一劍先交魯肅亡。(唱)
【雁兒落】 則為你三寸不爛舌,惱犯我三尺無情鐵。這劍饑餐上將頭,渴飲仇人血。
【得勝令】 則是條龍向鞘中蟄,唬得人向坐間呆,今日故友每才相見,休著俺弟兄每相間別。魯子敬聽者,你心內休喬怯,暢好是隨邪,休怪我十分酒醉也。
(魯云) 臧宮動樂。(臧宮上,云) 天有五星,地攢五岳,人有五德,樂按五音。五星者: 金、木、水、火、土。五岳者: 常、恒、泰、華、嵩。五德者: 溫、良、恭、儉、讓。五音者: 宮、商、角、微、羽。(甲士擁上科) (魯云) 埋伏了者。(正擊案,怒云) 有埋伏也無埋伏? (魯云) 并無埋伏。(正云) 若有埋伏,一劍揮之兩段! (做擊案科) (魯云) 你擊碎菱花。(正云)我特來破鏡! (唱)
【攪箏琶】 卻怎生鬧炒炒軍兵列,休把我當攔者! (云) 當著我的,呵呵! (唱) 我著他劍下身亡,目前流血。便有那張儀口、蒯通舌,休那里躲閃藏遮。好生的送我到船上者,我和你慢慢的相別。
(魯云) 你去了倒是一場伶俐。(黃文云) 將軍,有埋伏哩。(魯云) 遲了我的也。(關平領眾將上,云) 請父親上船,孩兒每來迎接哩。(正云) 魯肅,休惜殿后。(唱)
【離亭宴帶歇指煞】 我則見紫袍銀帶公人列,晚天涼風冷蘆花謝,我心中喜悅。 昏慘慘晚霞收, 冷颼颼江風起, 急颭颭云帆扯。 承管待,承管待,多承謝、多承謝。喚梢公慢者,纜解開岸邊龍,船分開波中浪,棹攪碎江中月。正歡娛有甚進退,且談笑不分明夜。說與你兩件事先生記者: 百忙里趁不了老兄心,急切里倒不了俺漢家節(jié)。
“大江”句: 化用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 的詞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及“檣櫓灰飛煙滅”。賽村社: 農村社日的迎神賽會。舜五人: 指舜的五個賢臣,即禹、棄、契、皋陶、垂。“以德報德”二句: 用恩德報答別人的恩情,用公正的態(tài)度對待別人的怨恨。語出 《論語·憲問》“坐服于禁”二句: 曹操派于禁統(tǒng)領七支部隊攻打樊城,龐德為先鋒。結果為關羽決襄江之水所淹, 龐德被擒。“折了”句: 赤壁之戰(zhàn)時, 東吳黃蓋用苦肉計, 派闞澤到曹營下詐降書。此句所指疑有別與后來小說。昆玉: 指弟兄。“信近于義”二句: 守信用和“義”接近,守信用的人說出來的話可以用行動來印證。語出《論語·學而》。“去食去兵”二句: 寧可不吃飯,不要武裝,也不可沒有信用。語出 《論語·顏淵》。“大車無輗(ni倪)”三句: 古代牛車稱大車, 馬車稱小車, 車前均有橫木, 橫木上有活塞, 大車叫輗、 小車叫軏(yue月)。 語出《論語·為政》。人無信不立: 語出《論語·顏淵》。劍戛: 劍響。溫候: 指呂布。菱花: 鏡上的圖飾,借指鏡子。下文關羽說“我特來破鏡”,“鏡”與“子敬”的“敬”同音,語帶雙關。張儀: 戰(zhàn)國時魏人,曾游說六國以連橫事秦。蒯通,謀士,韓信用其計平定齊地。兩人都是著名的說客、辯士。
《單刀會》共四折,借歷史題材,融匯元代社會的現實,譜寫了一曲強者的贊歌,一首英雄的頌詩,蘊含著潛在的民族意識。貫穿全劇的中心人物是單刀赴會的關羽,但在第一、二折里并未出場。前兩折戲,主要是通過耆宿喬國老和“水鑒先生”司馬徽之口歷數了關羽的赫赫戰(zhàn)功,再三贊譽關羽的英勇智謀,大長了關羽的威風。第三折關羽開始上場,通過對其子關平等的一番話,充分表現出睥睨一切的氣概。“我是三國英雄漢云長,端的是豪氣有三千丈”。總之,前三折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反復鋪墊、渲染,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膽識過人,雄姿勃發(fā)而又忠心耿耿于蜀漢事業(yè)的光輝形象。第四折單刀赴會,是該戲的戲核,是矛盾沖突的高潮,但卻是從正面來描敘的。
大江奔流,巨浪層疊,關羽帶著“數十人”駕著“小舟一葉”單刀赴會。一曲 【雙調新水令】唱出“大江東去浪千疊”,何等氣魄。堪稱“筆機飛舞,墨勢淋漓” (李漁 《閑情偶記》),寫情寫景,兩相映襯、對比,把人物的膽氣豪情盡寓其中。“大丈夫心別,我覷這單刀會似賽村社”. 把此行當作到農村去看社日迎神的賽會,更是豪情滿懷,與眾不同。
緊接著一曲 【駐馬聽】,緬懷往昔崢嶸歲月,壯懷激烈。“破曹的檣櫓一時絕,麈兵的江水猶然熱”。一個“熱”字. 把當時舳艫千里,旌旗蔽空,萬箭齊發(fā),曹兵破滅的景象展現眼前,使人記憶猶新,“好教我情慘切”! 此時,關羽熱血奔涌,百感交集,不禁仰天長嘯:“這也不是江水,二十年流不盡的英雄血。”一語概括盡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守成的不易,怎不令人感慨萬千。但關羽的感嘆不同于文人學士,更不是附庸風雅。他是三國鼎立局面的目擊者、戰(zhàn)斗者和建設者。因而他的感嘆在追憶往昔,于“傷嗟”和“慘切”之余,填滿胸膛的乃是守衛(wèi)疆土、拱護蜀漢山河的決心。
此折戲不長,但作者在布局上頗具匠心。本來沖突已迫在眉睫,但作者沒有急于寫“狂風卷浪”、“勢欲滔天” (張镃語) 的矛盾,而是欲急先緩,欲張先弛,用兩支曲子寫景抒情,使“景以情妍”、“情以景幽”,巧妙地將敘事融匯其間,使景、情、事達到和諧完美的統(tǒng)一,成功地描繪出關羽藐視強敵,臨陣安之若素的豪邁氣概。通過對歷史的沉思與再建奇勛的愿望,戲雖還未正面交鋒,但已展示了關羽所預期的“折沖樽俎之間,決勝千里之外”的宏愿了。魯肅關羽見面,宴席之上幾句閑話之后,一場劍撥弩張的激烈斗爭便開始了。魯肅先用外交詞令,將“文武全才”的關羽大加稱贊一番,然后話頭一轉:“將軍仁義禮智俱足,惜乎止少個信字,欠缺未完。若再得個信字,無出君侯之右也”。守信乃圣人之言,事關立身作人之根本,迫使關羽不得不問:“我怎生失信”?魯肅答曰:“非將軍失信,皆因令兄玄德公失信”,接著提出“暫取荊州,以為救民之急”,其意蘊別具,理由冠冕堂皇。盡管魯肅奸狡,但卻被關羽識破。他一面嘲諷魯肅“之乎者也”,“詩云子曰”的虛偽巧辯,一面警告魯肅不要破壞孫劉“唇齒”的聯盟關系。“你休目下番成吳越”,警告他莫將兩國變敵國。魯肅不甘罷休,繼續(xù)擺出“傲物輕信”、“人無信不立”的一套道理。從而激起關羽的反問:“這荊州是誰的?”魯云:“這荊州是俺的。”關羽曰:“你不知,聽我說。”一曲 【沉醉東風】,理直氣壯予以駁斥,道出了“漢家基業(yè)”,只有“俺哥哥合情受”,怎容旁人覬覦的理由。從封建正統(tǒng)的觀念來說,這條理由至高無上,它壓倒一切,自然也壓倒了仁義禮智信。關羽的大義凜然,直逼得“三寸不爛之舌”的魯肅無話可說。顯然,“以禮索取”的計謀破產了。
接著便是“不放關公回還”,或是“伏兵盡舉,擒住關公,囚于江下” (見第一折) 的第二計和第三計。作者在這里沒有寫魯肅按計而行,而是反客為主,三次寫關羽借佩劍發(fā)出“劍戛”聲響的奇威來震懾魯肅。關羽先讓魯肅聽他的劍戛之聲,然后說道:“我這劍戛,頭一遭誅了文丑,第二遭斬了蔡陽,魯肅呵,莫不是第三遭到你也。”魯肅被嚇得“是條龍向鞘中蟄,唬得人向坐間呆”。接著,魯肅借“臧宮動樂”的掩護,讓“甲士擁上科”,終于“圖窮匕見”。此后出現了一段對白,確實妙筆生花。關羽的一擊案、一怒、一問,使得魯肅語無倫次、顛三倒四,生動地刻畫出他即將失敗又不甘心,強作掙扎而又膽戰(zhàn)心驚的狼狽相。最后。關羽再一擊案,魯肅驚悸萬狀,“你擊碎菱花”。關羽回答:“我特來破鏡!”語帶雙關,使魯肅一籌莫展。落了個讓人家去了“倒是一場伶俐”的結局。
關羽正氣凜然,慷慨陳辭,勢不可犯。“急切里倒不了俺漢家節(jié)”! 表現了對蜀漢的赤膽忠心,也昭示出當時普遍存在的人心思漢的民族心態(tài)。最后,關羽登上歸舟,一曲 【離庭筵】 敘事寫景,情景交融,恰到好處。唱詞中用晚風、蘆花來寫關羽歡暢自得的心情; 用天昏、浪涌、水漲的氣勢來烘托英雄乘舟而去的聲威。情景交融,前后呼應,取得了異常完美的藝術效果。
這折戲在刻畫關羽的形象時,既沒有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場面,也沒有刀槍相擊的廝殺,劇作者把描繪壯闊的景色和寫英雄的性格、豪邁的情懷交織一起,抓住人物的靈魂,從神情氣勢中塑造關羽的形象,著力表現其驚人的勇武和智慧,一個活生生的歷史英雄宛在眼前。另外曲辭勁健磅礴,激情如潮,亦莊亦諧,意趣盎然。
上一篇:戲曲名著·雜劇編·舒位·卓女當壚(全一折)
下一篇:戲曲名著·傳奇編·李日華·南西廂記(第二十八出·堂前巧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