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水調歌頭①·李光》飲酒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兵氣暗吳楚,江漢久凄涼。當年俊杰安在?酌酒酹嚴光②。南顧豺狼吞噬③,北望中原板蕩④,矯首訊穹蒼⑤。歸去謝賓友,客路飽風霜。
閉柴扉,窺千載,考三皇⑥。蘭亭勝處⑦,依舊流水繞修篁⑧。傍有湖光千頃,時泛扁舟一葉,嘯傲水云鄉⑨。寄語騎鯨客⑩,何事返南荒B11。
①水調歌頭,詞牌名。 ②嚴光,字子陵,少時和漢光武帝劉秀同學,后來劉秀做了皇帝,他隱居富春山耕釣,后人把他釣魚的地方叫“嚴陵瀨”。酹,把酒灑在地上表示祭奠。 ③豺狼,比喻當權派。吞噬,任意殺戮和敲剝。 ④板蕩,板與蕩本來是《詩經·大雅》里的兩篇詩名,都是描述周厲王時動亂的情況的,后來就合成一個詞,作為亂世的代稱。這是指北方淪陷區的情況。⑤穹蒼,天空。 ⑥“閉柴扉”三句,是說在室內讀書和著述,瀏覽歷代的典籍和研究歷代的事跡。千載,時間很長。三皇,最古的人物,用來概括所瀏覽的和所研究的典籍和事跡。 ⑦蘭亭,在浙江紹興縣西南。 ⑧修篁,修竹。 ⑨“傍有”三句,在空闊無邊的湖光蕩漾中,有時撐一只小艇,旁若無人的在那兒吟嘯自得,與水云相伴。嘯傲,吟嘯倨傲,毫無拘束的樣子。水云鄉,水云聚集的地方。 ⑩騎鯨客,指遠離塵俗、遁跡滄海的人。 南荒,能夠駐足的地方。
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作者罷江東安撫大使,從南京返回故鄉,途經嚴陵瀨時寫了這首詞。
詞的上片作者感慨時局。“兵氣暗吳楚,江漢久凄涼”,戰爭的氣氛籠罩吳楚,大好河山淪陷異族,黎民百姓飽嘗疾苦。戰亂是需要英雄的時代,也是英雄輩出的時代,然而“當年俊杰安在?”向南望,當權者對敵人屈膝求和,對百姓橫征暴斂,簡直豺狼一般;向北望,戰火連天,百姓妻離子散,整日惴惴不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可作者的豪情壯志換來的卻是貶謫。經歷了仕途的坎坷,倍感自己的孤單,他俯首把酒祭嚴光,昂首問訊蒼天。無奈之下只得“歸去謝賓友”。作者懷著滿腔的憤恨,在讀者面前翻開了一幅國難圖:淪陷的國土,凄慘的人民,無能又無恥的當權者,無助又無奈的悲憤者。作者的一片愛國之心層層地展現在讀者的眼前。
詞的下片描寫隱居生活。柴門緊閉,簡陋屋中,“窺千載,考三皇”,糾古研今;蘭亭勝處,流水修篁,修身養性,怡然自得;有時駕一葉扁舟,在千頃湖光上泛游,在水云相伴下嘯傲。何等的快活!遠離凡塵的隱者,還有什么事能夠讓其再回到那“南荒”呢?作者吟詩作賦,嘯傲江湖,過著如同神仙一般的生活。但在“考”與“傲”的背后,我們感到了作者的眼在流淚,心在淌血,一個有志之士豈想逃避?隱居是作者無奈的選擇,逃避是抗爭的一種形式。
綜觀全篇,詞人以寫實的手法,刻畫了當時社會的現實,描寫了自己隱居后的生活,沉重悲壯的情懷力透飄逸之筆,讀之令人感嘆不已。
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倍受文人墨客的青睞。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鄭板橋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在李光的詞中,讀者也看到了“修篁”的身影,折射著作者的高風亮節。千百年來,竹一直是君子的象征。
●李光(1078~1159),字泰發,上虞(今屬浙江省)人。徽宗崇寧五年(1106)進士。欽宗受禪,擢吏部侍郎,官至參知政事。著有《莊簡集》。代表詞作:《水調歌頭·兵器暗吳楚》《水調歌頭·晚渡呼舟急》等。
●水調歌頭,參見第90頁相關介紹。
●海南有一個聞名遐邇的旅游景點——五公祠,李光就是五公之一。
“五公祠”中,分別塑有五位賢相的塑像,明代學者、詩人王桐鄉寫有《海外五逐客》詩一組,其中《李參政光》就是歌頌李光的。“五十三家禍未消,何人海外得逍遙。皇天后土猶堪倚,明月消風不費邀。但看瓊島一身在,莫愁圖書萬卷燒。千古牧羊亭下士,好還天道不曾饒”。作者通過對李光慘遭奸臣秦檜迫害的歷史事實,表達了對李光的同情,對奸賊的憤懣。同時也讓讀者更加了解正直的李光,體會到了他隱居時的心情,充滿了對他的景仰。
“寄語騎鯨客,何事返南荒?”對于李光的提問,陶淵明作答在先。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是陶淵明在辭去彭澤令隱居后所作。詩人通過描寫農村的美好風光,展現自己閑適的生活和超脫的心境。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房子建筑在人世間,可是聽不到車馬的喧鬧。是什么原因能夠達到這樣的地步呢?“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這一俯一仰中,那秀麗的廬山一下就撲進了作者的眼簾,展現在讀者的眼前。“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山中早晚的景色最好,尤以傍晚為勝。飛鳥呼朋喚侶結伴而歸,真是美妙之極。這樣一種純凈自然的感受,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詩人陶情于山水,自樂于其中,享受著快樂,感悟著人生。
李光的詞(尤其下片)與陶淵明的詩相比,無論是在意境的渲染,還是在情感的抒發上,都具有很大的相同性。透過他們的田園生活,讀者看到的是超然的心胸,想到的是寧折不彎的精神,感到的是拳拳愛國心懷。
寄語騎鯨客,何事返南荒?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上一篇:宋詞《水調歌頭·方岳》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水調歌頭·楊炎正》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