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明代劇曲·明代傳奇·梁辰魚《浣紗記·迎施》原文與翻譯、賞析
【金落索】(旦) 三年曾結(jié)盟,百歲圖歡慶。記得溪邊兩下親折證。聞君滯此身,在吳庭,害得心兒徹夜疼。溪紗一縷曾相訂,何事兒郎忒短情。我真薄命,天涯海角未曾經(jīng)。那時節(jié)異國飄零,音信無憑,落在深深井。
【前腔】 (生) 別來歲月更,兩下成孤另。我日夜關(guān)心,奈人遠天涯近。區(qū)區(qū)負此盟,愧平生,誰料頻年國勢傾。無端又害出多嬌病,羞殺我一事無成兩鬢星。(白)今日特到貴宅呵,奉君王命,江東百姓全是賴卿卿。(白) 小娘子,你若肯去呵,二國之興廢存亡,更未可知,我兩人之再會重逢,亦未可曉。望伊家及早登程,不必停留,婚姻事皆前定。
(旦) 既然如此,勉強應(yīng)承。待我進去稟過母親,方可去也。(生)
正是。(旦下。生) 眾軍士那里,快取冠帶過來。(眾上請旦) (下略) (旦悲介。)
【三換頭】 (旦) 孤身只影,未識侯門行徑。況天南地北,路途誰慣經(jīng)。我未往先戰(zhàn)驚。這其間只是我不合來溪邊獨行。羞殺人兒也,浣紗誰問聘。敬謝君家,恐這樣姻親空作成。
(生) 小娘子不要煩惱。…… (眾) 就此起程。
【前腔】(眾)鸞車奉迎,笙歌迭進。王都近也,看歡聲遍城。此去一生歡慶,這壁廂只得把那壁廂暫時承領(lǐng)。況切君王望,緊行莫住停。
奉告娘行,想這段姻親真作成。
(眾) 稟老爺,已到宮門首了。(生) 聞主公在后殿,不免竟入。
【生查子】 (小生) 日長深殿中,拂拂南風競,聊撫五弦琴,為解吾民慍。
(生進相見介) 主公,奉迎西施,已在宮外。(小生) 范大夫就引進來。(旦進,眾喝旦拜介。小生)美人起來。果然天姿國色,絕世無雙。范大夫,皆是尊賜。(生) 豈敢。
【東甌令】(小生)真嬌艷,果娉婷,一段風流畫不成。美人,念千年家國如懸磬,全賴卿平定。若還枯樹得重新,合國拜芳卿。
(旦) 只恐性質(zhì)凡庸,容顏粗丑,不足以副君王之望。
【前腔】 (旦) 嗟薄命,愧無能,念賤妾今還在幼齡。寒微未脫蓬茅性,金屋難相稱。(小生白)你曉得歌舞么? (旦) 看蕭蕭裙布與釵荊,歌舞更何曾?
【劉潑帽】 (生)娘行聰俊還嬌倩,勝江東萬馬千兵。你立功異域才堪敬。那時海甸清,眼見烽煙凈。
(小生) 范大夫傳下命令。點選宦官五十名,宮女一百名,寶馬香車,旌旄鼓吹,伏侍美人到西土城別館去居住。目下就請娘娘親去教他歌舞。
【前腔】 (眾)金門火速傳君令,點宮娥盡到西城,盡心晝夜來供應(yīng)。
他日法駕臨,萬姓看行幸。
《浣紗記》在 《允降》 出后,敘越王夫婦與范蠡入?yún)菫轲B(yǎng)馬奴。吳王病時,勾踐嘗糞獻誠。吳王感動,赦其歸國。勾踐歸后臥薪嘗膽、早夜勞心,以圖雪恥; 又用文種之謀,以選美女獻吳王為 “上策”: “一則見我服役之情,二則動彼荒淫之志,奸邪進用,忠信見疑,在彼則國當微,在我則坐可觀變。”但遍尋國中,無中意者,于是從范蠡所薦,決定迎取三年前范蠡游春時邂逅而訂終身的浣紗女西施入?yún)欠撮g。
此出前半敘范蠡親領(lǐng)軍士往山村迎取西施,他讓軍士在村口等待,獨自進村與西施相見。西施以為范蠡來踐前盟,春風滿面,不料卻要將她送往吳國,聽完范蠡說明 “社稷廢興,全賴此舉……若執(zhí)而不行,則國將遂滅,我身亦遂亡” 的道理后,她只能悲嘆 “好苦楚人也”。這里所錄即此出后半之曲。西施回憶二人溪邊以浣紗訂盟后,范蠡身困吳庭,三年來她因思念而得心痛之病,今得相見,卻要她去異國飄零,如落深井之中,怎能不怨范蠡 “短情”,不哀自己 “薄命”? 范蠡為此亦覺羞愧,但為江東百姓,為二國之興廢存亡,只得忍痛割愛。第三曲抒發(fā)了西施又懼又悔的復(fù)雜心情,若不是獨行溪邊遇范蠡,怎會遭此孤身只影人吳庭的磨難?西施身不由己,只得告別母親和同村姊妹,鸞車、笙歌送往王都。【生查子】、【東甌令】 皆勾踐之曲,他自敘身處深殿中,日日為滅吳而辛勞 (《禮·樂記》: “昔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 南風,一說為凱風。《詩·邶風·凱風》: “凱風自南。” 這里勾踐以 “南風”、“五弦琴” 喻奏凱歌。),他因國力衰弱 (懸磬,喻匱乏,空無所有。《國語·魯語上》: “室如懸磬,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 公序本注: “懸磬,言魯府藏空虛,但有榱梁如懸磬也。”),而將滅吳復(fù)國的希望寄托在西施身上。范蠡亦夸西施此去將 “勝江東萬馬千兵”。在越國君臣的安排下,西施開始了學(xué)歌舞、入?yún)欠撮g的生活。
此出主要表現(xiàn)西施、范蠡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犧牲個人情愛的高尚品質(zhì)。西施原不愿“移彼易此”,但得知“社稷廢興,全賴此舉”,“江東百姓全是賴卿卿”之后,便答應(yīng)前往。雖明知是向虎山行,心中畏懼,但還是義無反顧地向前走去。這是一個既有傾國傾城之貌,又有愛國愛民之心、能夠勇赴國難的巾幗英雄。在此之前,詩人們多只是描寫西施之美或以西施之美為喻,如屈原的 “雖有西施之美容兮,讒妒人以自代。” (《九章·惜往日》),王維的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西施詠》),蘇軾的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飲湖上初晴后雨》)等。而宋董穎的大曲 【道宮薄媚】 《西子詞》 竟以西施為 “妖姬”,批評她辜負夫差恩憐、未能如虞姬殉項羽之情而死,故曲中令西施自經(jīng)以殉夫差。《浣紗記》 中的西施比以往文藝作品中的西施形象更為美麗豐滿。作品描寫西施答應(yīng)赴吳時出現(xiàn)過悲苦、哀怨、悔恨、畏懼的情緒,符合人物特定的身份與處境,符合生活的真實。作者沒有一味拔高地描寫這個人物,正是他的高明之處。
上一篇:《浣紗記·允降》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漁家樂·刺梁》原文與翻譯、賞析